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1
星期六
当前报纸名称:天津日报

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融入路径

日期:09-17
字号:
版面:第11版:天津教育       上一篇    下一篇

天津职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贾超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积累沉淀的智慧结晶,承载着民族共同的历史记忆,彰显着深厚的价值追求,蕴含着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进入二十一世纪,高校思政课需与时俱进,增强时代感与吸引力,才能切实提高育人实效。在此背景下,需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以丰富思政课的内容与形式,深化青年对传统文化和思政课内涵的理解,进而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目标。 

  以内容整合为基,实现传统文化的有机嵌入。推动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需要重视内容整合,发挥其纽带作用,打破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课之间的壁垒,避免出现“两张皮”的现象,从“简单叠加”转为“有机融合”。教材是教学的重要载体,教材内容整合的质量直接影响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的深度和广度。因此,需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优化,推动传统的“碎片化选取”转为“系统性重构”。一方面,可按照“主题匹配”原则,对传统文化资源进行梳理。围绕《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等思政课程相关章节主题,分层分类整合传统文化资源。例如,在讲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章节时,教师可给学生讲解《汉书》中的“实事求是”一词,引导学生将其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相结合,深入探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传统文化内在联系。另一方面,可编写补充读本,构建教育闭环。高校可成立专业小组,由思政课教师、传统文化相关课程教师、专家学者等共同组成,编写“文化补充读本”,分类收录与传统文化有关的经典文献、历史故事、文化案例等,有效避免生硬嫁接。 

  以教学方法为翼,推动传统文化的情境浸润。传统思政课教学以理论讲授为主,教学方法较为单一、师生互动不足,难以有效传递传统文化内涵,导致学生参与度和认同感较低。因此,需要创新传统教学模式,探索沉浸式、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推动传统文化与思政课有机结合,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实现从“课堂呈现”转为“心灵认同”。一是开展沉浸式教学,让传统文化“可感可触”。利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数字技术,挖掘传统文化相关元素,打造虚拟文化场景。例如,教师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可利用VR技术还原故宫、长城等文化遗址场景,让学生“穿越”历史、“走进”现场,全方位感受中华文明的辉煌与灿烂,促进民族精神的传承与弘扬。二是开展互动式教学,让传统文化“可思可辨”。思政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选取与教学主题相关的传统文化经典片段,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研读、深入探究。例如,在讲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章节时,可让学生分小组研读《论语》中与“仁”有关的思想篇目,组织学生交流讨论“传统价值观念如何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文化支撑”。三是开展实践式教学,让传统文化“可行可践”。推动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需重视实践作用,将课堂延伸至学校围墙之外,让学生在实际行动中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实现“知行合一”。例如,组织学生走进中小学,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通过教授中小学生剪纸、书法等传统技艺,有效传播工匠精神,培养文化自信;鼓励学生走进传统村落,开展与传统文化相关的社会调研,了解非遗技艺的传承与发展现状,探讨如何做好非遗传承,赋能乡村文化振兴,让传统文化成为指导实践的“活思想”。 

  以教师素养为核,加强传统文化的价值涵化。教师是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者与实施者。推动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需提高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筑牢融合教学的“根基”。具体而言,一是建立健全培训体系。高校应立足教师素养发展现状,设计分层分类的培训方案。针对全体思政课教师开展基础培训,通过开设专题讲座、打造在线课程等方法,引导教师掌握全面系统的传统文化知识,有效弥补教师知识短板。针对骨干教师开展专项培训,采用跨学科整合、情境设计等方法提高骨干教师的教学转化能力。二是搭建多元交流平台。在校内打造教研平台,定期组织教师开展“传统文化进思政课”教研活动,鼓励教师交流探讨,分享成功教学经验,共同解决重难点问题;还可与其他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开展教学研讨交流会、共同建设“教师素养提升资源库”,取长补短,全面提高教师素养。三是强化实践锻炼。在校内实践方面,开展“传统文化主题思政课教学实践”,并相互听课、评课,在实践中提升教学能力。在校外实践方面,组织教师走访非遗传承基地、红色文化场馆等,全面感受传统文化的价值与魅力,充分挖掘实践教学资源。 

  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并非简单的内容叠加或单一的形式创新,而是一场系统性、长期性工程。以内容整合为基,可打通融合的“任督二脉”,实现二者的深度契合;以教学方法为翼,可把学生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有效建立文化认同;以教师素养为核,可抓住育人的“关键变量”,筑牢融合的实施根基。三条路径环环相扣、层层发力,可让传统文化真正进入思政课堂、融入学生心灵,让学生从传统文化中培养爱国担当、汲取奋进力量,为民族复兴培养更多兼具时代精神和文化根基的栋梁之材。 

  天津职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贾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