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1
星期六
当前报纸名称:天津日报

田畴千亩 萝卜“做主”(图)

日期:09-17
字号:
版面:第10版:乡村振兴       上一篇    下一篇

记者 王音   1. 平津战役战地医院(当城分院)旧址成为辛口镇文化振兴的重要载体。

  2. “五标一码”为沙窝萝卜贴上“身份证”。

  3. 第六埠村“创富工坊”直播间助力村里的“土特产”打响名气、拓宽销路。

  4. 新投入使用的第六埠灌排泵站解决了周边区域的灌溉与排水问题,同时也提升了农田抗灾能力。

  5. 沙窝萝卜完成播种,连片规模种植效益将显著提升。

  秋日,天高云淡,西青区辛口镇的田野上,沙窝萝卜完成播种,这片被运河滋养的土地,迎来了等待丰收的新希望。

  与往年不同,今年辛口镇推出了线播新种植技术——一粒粒萝卜种子被包裹在可降解纸带中,宛如一条条细密的“生命之链”,被精准地埋入土地。“霜降就能吃上脆生生的沙窝萝卜啦!”农户们笑着说,眼里满是期待。

  作为天津的地理标志产品,沙窝萝卜早已不仅是餐桌上的美味,更成为辛口人增收致富的“金钥匙”。今年,辛口镇新建640亩露地示范种植核心区,加上去年的260亩棚室示范区,形成了近千亩的规模化种植基地。过去的零散地块通过置换整合,变成连片良田,萝卜的产量和效益显著提升。

  这片土地上的每一次播种,都是对美好生活的一次承诺。

  2023年夏天的那场洪水,曾让许多人彻夜难眠。洪水过后,全镇围绕重建与共富等多方面任务,探索幸福乡村建设路径,依靠双手重建美好家园。灾后重建不仅是恢复生产能力,更是提升生产能力。辛口镇以灾后重建为契机,大力推进水利工程、农田基础设施和道路修复,项目进度始终保持在全市前列;全市首家“创富工坊”诞生在这里——贴心的服务设施、专业的直播间、琳琅满目的农特产品和特色文创,成为辛口镇第六埠村的“创富门面”。

  从重建攻坚到共富实践,从品牌重塑到产业升级,从环境治理到文化传承,辛口镇的振兴之路,写在田间地头,更写在每一位辛口人的笑容里。

  重建夯基石 创富带共富

  “这么美的景,可别再遭遇洪水了。”望着子牙河畔秀美的风光,第六埠村的返乡大学生郝鑫忍不住感慨。如今的辛口镇,防洪底气十足。“现在不同啦!”说起新建的水利设施,郝鑫的语气中透着安心,“镇里修了泵站、通了水系、加固了堤防,排水能力至少提高了30%。今年夏天这几场雨都派上了用场,大家从来没这么踏实过!”

  灾后重建,让辛口镇农业基础设施迎来全面升级。多项工程同步推进,进度领跑全市。今年6月,第六埠灌排泵站合闸通水,赶在汛期前筑牢防汛屏障。洪水过后的这两年,新棚室拔地而起,道路笔直通畅,蔬菜和粮食产量连续超越灾前水平。村民们重展笑颜,幸福生活逐渐回归,且焕发出更蓬勃的生机。

  重建是基石,共富则是辛口镇奋进的新目标。走进全市首家“创富工坊”,温馨氛围扑面而来。柔和的灯光照亮农特产品柜台,创意墙画诉说乡村故事,专业直播间里常传出热闹的推介声。第六埠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郝庆水满是自豪地说:“这里实现了服务创新,村民过来咨询事项、办各种手续,不用东问西问,由一个人负责办结。‘六埠蔬菜’等特产,也能通过这里打响名气、拓宽销路。”

  共享直播间是村民眼中的“致富宝地”。年轻人主动帮忙带货,村民们送来黄瓜、西红柿等农产品。“有场直播1500人在线,订单多得打包到凌晨。”郝庆水回忆起那晚的忙碌,疲惫中透着欣慰。他深知,这忙碌背后,是乡亲们增收的希望。

  第六埠村还精心打造了精品蔬菜园与采摘园,吸引了不少游客体验乡村之乐,社区直供驿站则让新鲜蔬菜快速送达滨海新区、北辰区等地居民餐桌。今年,第六埠村通过线上、线下渠道,已销售1万公斤蔬菜,入账18万元。“盼着村里越来越好,大家日子越过越敞亮。”郝庆水望向村庄田野,眼中满是对未来的期许。

  叫响“土特产” 开拓新项目

  眼下,沙窝萝卜已完成播种,今年采用的线播新技术,通过精确控制株距,大幅提升了土地利用率。而这些“种子带”正是由天津市曙光沙窝萝卜专业合作社“织”出的。

  走进天津市曙光沙窝萝卜专业合作社,映入眼帘的不是堆积如山的农具,而是灵巧运转的“种子编织机”。工作人员熟练地将精选出的优质种子放入机器,转眼间,种子便被精准地编织进可降解纸带中,形成粒粒分明、等距排列的“种子带”。

  “有了种子编织机,不再粗放撒播,用农户的话说,现在是‘数着粒儿种萝卜’。”天津市曙光沙窝萝卜专业合作社销售总监李耀勇介绍,“我们一方面与指定农户长期合作,对传统农家种持续开展‘优中选优’的育种工作,守住‘老味道’;另一方面,在市农业农村委的支持下,联合天津市农业科学院开展育种攻关。我们提供母本种子,天津市农业科学院进行杂交提纯优化,这几年成功推出了‘天星’‘七星’‘金星’等系列改良品种。新老种子并行,确保品质稳定传承与持续提升。”

  俗话说:“冬吃萝卜夏吃姜”,这句话也道出了沙窝萝卜“季节限定”的特点。过去的沙窝萝卜,一年只能销售几个月,从11月中旬到次年的2月前后,是沙窝萝卜的销售旺季。如今,技术创新让沙窝萝卜逐渐突破季节限制。

  今年3月初,天津市小沙窝村谷力果蔬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以下简称“谷力果蔬合作社”)示范种植基地已完成14个青萝卜品种的播种。这场由天津市农业科学院蔬菜所王立宾团队牵头,联合西青区农业农村委、辛口镇政府、谷力果蔬合作社共同推进的春播试验,目的就是要打破沙窝萝卜“秋冬限定”的供应格局。

  在试种的14个品种中,“七星”“天星02”等凭借低抽薹率脱颖而出。“秋萝卜越冷越甜,春萝卜则需要人工创造适宜条件。”谷力果蔬合作社总经理郝立红介绍,为模拟秋冬环境,团队紧盯大棚温湿度,让春萝卜同样脆甜。这批5月底采收的萝卜,糖度达4.4%,保鲜后填补夏季市场空白,为农户开辟了新的增收路径。

  在“2025中国农业产业强镇品牌声誉评价”100强名单中,辛口镇位列2025中国农业产业强镇(蔬菜类)第6名、中国农业产业强镇品牌声誉第29名。

  2024年,辛口镇成立沙窝萝卜品牌建设工作专班,起草发布了《“沙窝萝卜”区域公用品牌使用管理办法》,规范50家授权企业销售行为,配齐“五标一码”。小小防伪码,成为了辛口镇重构沙窝萝卜品牌价值的重要支点。

  “这个‘五标一码’一出来,我赶紧申请了授权,这相当于给咱的萝卜贴上了“身份证”,客户吃着放心,销量蹭蹭涨,好多都是回头客!”种植户郭芝振告诉记者,有了“五标一码”的“沙窝老郭”萝卜,每天在直播间都能卖出1000多单。

  与此同时,区、镇、村、供应链企业四方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打造260亩核心示范区,与300多家农户签订“订单制”合作协议,实现统一籽种供应、统一技术指导、统一包装销售,这样既保障了产品质量一致性,又解决了农户销售难题。

  紧接着,“丰收号”地铁专列开通,央视综合频道重要时段播出广告,进驻全国农展会、山姆会员店、七鲜超市等高端市场,沙窝萝卜品牌影响力逐渐扩大,品牌溢价幅度翻了一番还多,给种植户带来了切实的收益。

  在通过沙窝萝卜品牌重塑激发“土特产”新活力的同时,辛口镇也在积极打造更多振兴项目。2024年,辛口镇申报的“三河汇景,生态田园”乡村振兴项目,成功获批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5000万元支持。有了资金注入,全镇聚焦“一带两区”布局,谋划建设涉及产业发展、就业创业、乡村建设、红色文化教育等共12个乡村振兴子项目。

  碧城农产品批发市场中,满载农产品的货车整齐地停靠在连跨罩棚内,改变了“市场像晒场”的杂乱现象;农民就业创业促进中心里,曾经在角落“趴活儿”的农民走进了专场招聘会;因洪水关停的4A级景区——水高庄园,修复改造后引来了新投资合作方,激活“沉睡”资源,面貌焕然一新。

  塑形又塑魂 绘就新画卷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又要塑魂。辛口镇深谙此理,在推动产业发展的同时,不忘守护文化的根脉。

  暑期的清晨,当城村的平津战役战地医院(当城分院)旧址迎来了一批小访客——来自西青区的青少年在这里参加“烽火仁心”沉浸式党课活动。开馆以来,这里已接待了30批次、800多人次的参观者。

  当城村是西青区最大的行政村,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平津战役期间,这里曾建成战地医院“当城第六分院”,担负起救死扶伤的重任。如今,经过原址修缮和场景复原后,这座承载着红色记忆的建筑再次向公众开放,成为辛口镇文化振兴的重要载体。

  与此同时,辛口镇全力打造“美丽田园”,针对多年来因大棚种植积累的农废垃圾问题,将2025年确定为全域环境整治提升年,划定沙窝萝卜核心种植区、东淀蓄滞洪区等重点片区,集中开展攻坚整治。

  整治中,党建引领凝聚干群力量。干部包村,党员带头,农户自发参与,宣传标语随处可见,大喇叭的温馨提示声声入耳。历经两个月的努力,农膜、废弃骨架从田间消失,沟渠重归清澈。村民们欣喜地发现,环境美了,蔬菜销路也更通畅了。

  这种变化不仅体现在环境中,更扎根于人们的心里。辛口镇还将进一步挖掘历史名人等传统文化资源,让优秀传统文化走进群众生活,真正守住文化的根,塑好乡村的魂。

  从沙窝萝卜的产业化种植,到灾后重建与共富实践;从品牌重塑到文化传承,这片土地上的振兴故事在萝卜的脆甜中不断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