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振
外观像台灯的可移动油烟机、极简工业风的铝合金笔筒、带烘干功能的晾衣架、形似复古唱片机的切菜板……环视刚对外开放的京津冀工业设计城展厅,好东西可真不少。
“像这种图案,原本是要由白线切换黑线再切回白线,很是麻烦。”设计城副总经理魏佳宇指着墙上的本地地毯说道,“我们帮忙对接设计企业,重新优化工艺,用先进打印技术大大提升了效率。”
牵线搭桥、提升效率,只是设计城工作的一个侧面。展厅里有一款飞行器,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生设计的,经企业孵化后,年销售额已突破亿元。展厅上面一层,有多家设计公司入驻办公。此外,设计城还与一些高校搭建产学研协同平台,在武清当地举办设计论坛。一座设计城,撬动八方资源,聚拢起一股股分散的力量。
过去,提起牵线搭桥,往往只是为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搭建一个沟通渠道。但市场瞬息万变,企业需求也日趋多元,这种简单的“牵线”越来越难以满足各方需求。畅通沟通渠道,把点对点的对接升级为稳定机制,供需双方得以更快捷地找到对方、强化合作,在良好机制的支撑下,供与需的对接更加稳定、高效,科技成果加速转化,校企双方实现共赢。
帮企业牵线搭桥,不只是缩短“桥面”,更是在加固“桥身”、优化“桥边”生态。为企业赋能的同时,也是为平台、为园区赋能——在资源对接的过程中,企业享受了便利、解决了痛点,平台也在不断发展壮大。在这个正循环里,产业园突出特色,专注于某一领域,打造自身核心竞争力;链上企业发挥优势,加强与园区及上下游伙伴的对接、合作,环环相扣之下,优化的是整个产业生态。
为企业牵线的方式有很多,关键是建立完善的合作机制,让供给清单与需求清单精准对接,引导企业、高校、行业协会等发挥所长、优势互补。多些相互赋能的思维,做好全产业链条、全生命周期的服务,产业在集聚中就能实现质变,城市产业能级将持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