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1
星期六
当前报纸名称:天津日报

青春之“智”助力社区之“治”(图)

日期:09-17
字号:
版面:第08版:聚焦       上一篇    下一篇

记者 史莺 孟若冰

  星辰阖苑社区社工张络申接听居民来电。

  河滨花苑社区党委书记刘楚琦(右)与外籍居民交流。

  翠韵里社区党委书记晏萍(左)和社区居民谈心。

  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经层层选拔成为一名社区工作者(以下简称社工)的2024届硕士毕业生张络申,入职北辰区小淀镇星辰阖苑社区居委会已近一年。这位25岁、爱说爱笑的天津姑娘越来越为居民熟悉并认可,大事小情大伙都愿意和她说说。

  很多市民已经注意到,家门口的社区居委会里,“90后”“00后”社工如今越来越多,还多是本科、硕士等高学历人才。这些以青春之“智”推动社区之“治”的年轻面孔,一路串起千家万户,一心解决急难愁盼,在从“初出茅庐”到“行家里手”的快速成长中,为基层治理带来新气象。

  “专业+热忱” 

  年轻社工成社区生力军

  “我们社区里的社工全是年轻人,热情有活力、专业能力强,这从他们组织活动就能看出来。”近日,一场“夏季节气中医养生指南”活动在星辰阖苑社区居委会举行,中医专家向居民讲授如何通过调理作息、饮食等“顺应自然、调养心神”,荣煦欣苑小区居民李磊学到不少健康食养知识。“现在倡导体重管理,居委会就发挥作用,帮大家请来‘接地气’的权威专家与居民互动,比那种看着热热闹闹、领点小礼品就回家的活动有意义、有收获。”李磊说。

  现有居民1020户、2550人的星辰阖苑社区,由于所辖范围内都是如荣煦欣苑这样的新建小区,社区居委会在去年6月才成立,包括社区党支部书记在内的11名社工,年龄都在40周岁以下,正是一支年轻的社工队伍。

  张络申说:“和老小区不同,新小区的居民多为中青年人。为了更符合居民的需求,我们7名网格员全是参加去年首次进行的‘全市统招’入职的‘90后’‘00后’。在经验丰富的‘80后’社区党组织书记带领下,想办法、碰点子、解难题,年轻社工也更懂中青年居民的需求。”

  天津作为超大型城市,人口多、流量大、功能密、事项繁。近年来,各社区服务对象越发多元化,群众诉求越发多样化,社区治理格局越发多变化。为此,我市将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作为基层治理夯基石、打基础的关键一环,出台《天津市社区工作者管理办法》等政策文件,从专业化、职业化、制度化方面加强社区工作者人才队伍建设,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筑牢人才支撑。截至目前,全市有2.2万余名社工活跃在津城大大小小近2000个社区里,其中,年龄40周岁以下的占比超过六成,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占比超过八成,人员构成更加优化,综合素质进一步提升。

  张络申提到的“全市统招”,是去年7月市委社会工作部会同市委组织部统筹指导的社工招聘考试。全市9个区统一招聘时间、招聘流程,共同组织考试。北辰区委社会工作部二科科长袁巍对其带来的好处深有感触:“实行‘全市统招’带来的最直观变化是提升了社工人才的适配性,把精通社区工作的年轻人配置到合适的岗位上,让他们发挥所长,更精准地服务百姓。”

  就拿位于天津陆家嘴金融广场附近的河滨花苑社区来说,惠灵顿国际学校的教职工和学生宿舍坐落于此,红桥区也有意将该社区打造成国际社区的治理样板。但学校里的外籍师生和家属因不熟悉中文很少外出,被“困”在屋里。红桥区委社会工作部将有留学经历的社工杨子墨分到河滨花苑社区,协助社区党委书记刘楚琦日常工作,迅速打开了外籍友人的“困局”——不仅解决了外籍师生及家属的日常急难愁盼,还带他们到天津网红景点“打卡”,逢年过节邀他们参加社区活动。越来越多的外国友人主动加入社区志愿者团队,讲好他们的“天津故事”。

  “智治+巧思” 

  绘就基层治理新图景

  天津有新建小区也有老街旧巷,有城乡融合也有乡村治理,不同区域、不同居民、不同需求,意味着社区治理没有“万能钥匙”,也给社工带来不少挑战。如今,社区里不仅多了不少“90后”“00后”社工,“80后”也成长为社区“领头雁”“一肩挑”,不同于一些老社工“一以贯之”的工作风格,这些社工“新势力”更善于以青春之“智”推动基层之“治”。

  位于大直沽街道的荣兴温泉公寓社区,既有建于2018年的新小区,也有建于上世纪90年代的老旧小区,6300多名居民中近三分之一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且高龄、独居、低收入等特殊人群多。四年前,36岁的荣兴温泉公寓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代如鑫调任至此,这位“一肩挑”加上一群年轻社工,能为“老”居民做好服务吗?

  “您可别觉得老年人不能接受新生事物,他们刷微信、看视频,比我们还熟练呢。”代如鑫笑着对记者说。在多年基层一线工作中,代如鑫接触过很多不同年龄的社工,在他看来,老社工做事稳重但也循规蹈矩、一成不变,年轻社工更善于“智”治。“特别是老年居民,喜欢相互传送活动的视频、照片、新媒体链接等。我们社区的社工多在30岁上下,有的照片和视频拍得好,有的擅长使用新媒体,大家就把活动现场的精彩瞬间发到微信公众号、微信群、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居民相互传阅,又吸引来更多居民,社区活动越来越有声有色,我们也在说说笑笑中化解了不少邻里矛盾。”代如鑫说。

  打破物理空间藩篱,进行片区化组团治理,是近几年很多街道社区探索改革的方向。荣兴温泉公寓社区与同位于大直沽街道的直沽园、神州花园、福泽温泉公寓等社区相邻,有的甚至仅有一街之隔,但每个社区的“特长”各不相同。比如,荣兴温泉公寓社区辖区资源多,提供服务多样;神州花园社区志愿服务团队多,文体活动丰富;福泽温泉公寓社区能人多,乐于到“社区课堂”发挥余热……三位社区党委书记一合计,各自拿出“看家本领”,实现资源共享、同题共答,在联合活动中,百姓的多样化需求不断被满足。

  越来越多的新建小区本就更宜居、更智慧,居民以来自五湖四海的中青年人居多,思想观念、生活习惯、文化素养等各不相同,新小区、新居民也带来了基层治理新问题。

  滨海新区泰达街道近年来吸引了不少科技型企业落户,加之教育、医疗配套设施齐全,让华纳社区成为白领精英、海归人群、外籍师生等居住的首选。“商品房小区虽然不同于老旧社区,但由于都是2000年前建成的小区,居民诉求多集中在物业服务水平、大维基金使用、防范电信诈骗等新问题上。激发公众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成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重要一环。近几年新入职的社工,专业知识储备非常丰富,新点子多,接受新事物快,能帮助居民及时甄别电信诈骗等,巧解了不少社区治理难题。”在社区党委书记刘红霞的带领下,新社工群策群力,逐渐赢得百姓的信任和支持。

  同样,年轻社工对周边新增商户“嗅觉敏锐”。南开区鼓楼街道海河广场社区紧邻古文化街旅游商贸区,“80后”社区党委书记李堃带领新社工群策群力,将古文化街商户作为服务居民群众的重要力量,积极组织骨干商户参与社区服务项目。正是这些推动基层治理的细“智”入“微”,令居民逐渐由此前的旁观者,转变为社区大小事的参与者、管理者和决策者,自治活力被充分激发,社区治理水平自然随之提升。

  “赋能+进阶” 

  为社工厚植成长沃土

  在近一年的工作中,张络申越来越感受到,虽说在学校里学习过阿德勒儿童教育理念、叙事疗法等专业知识,但常发出“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感慨,和老社工相比,在与居民沟通上欠缺技巧。“成长为一名全科社工,需要不断提升能力,加强学习。”她的想法与不少天津社工不谋而合。

  为了给社工铺就一条成长之路,我市进一步强化社工教育培训。每年在市委党校举办社区工作者示范培训班,立足实战、实例、实训开展培训,邀请北京市、河北省的社工代表“同上一堂课”,共同探讨基层治理经验做法。去年,为了唱响京津“双城记”、锤炼过硬“铁肩膀”,首次从12个区选派16名社工,到北京市东城区、西城区、朝阳区的16个社区挂职锻炼了两个月。

  31岁的河西区友谊路街道纯正里社区党委书记李路林,把在北京市东城区崇文门东大街社区挂职锻炼的收获,因地制宜地学以致用:“我学到不少凝聚新兴领域各类群体力量的方法,这几天正和同事探讨,打算评选新就业群体里的‘纯正新星’,联合社区养老食堂解决骑手用餐难问题,为新就业群体协调充电存车位等,让他们成为社区治理的‘新动能’。”

  “引得来,用得好,更要留得住优秀人才。我们曾做过调研,发现目前制约社工队伍发展的主要问题是社工的能力素质与居民百姓的期待还有差距。”河东区委社会工作部基层政权建设科科长傅鹏说。

  为此,天津实施分级分类培训制度,建立市级示范、区级重点、街镇全员的三级培训体系,帮助社工提升政治素质、提高履职本领、增强服务居民群众意识。“目前,已建立了6个区级培训基地,累计培训社工超18000人次。社工职业归属感、认同感显著增强,专业知识和技能持续提升。我们还指导8个区举办区域性职业能力大赛,以赛促学、以赛促干,培养‘一专多能’的社区工作全科人才。”市委社会工作部二处副处长王守良说。

  为了留住优秀人才,天津近年来还积极探索把“百姓满意的社区(村)党组织书记”纳入事业编制管理,打破优秀社工成长的“天花板”。2022年,经过市、区两级严格资格审查,“85后”河东区向阳楼街道翠韵里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晏萍,作为五星社区的党组织书记进入事业编。去年,她又被评选为“天津市十佳社区党组织书记”。近几年,全市已有近360名优秀社区党组织书记按程序选聘进入事业编。

  “我们还推荐优秀社工参加优秀共产党员、劳动模范等评选工作,今年有3名社区工作者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1名社工荣获新时代青年先锋,12名社工荣获市级劳动模范,提升了社区工作者扎根基层、务实工作的荣誉感。”王守良表示。

  专家观点

  社工提“质”升“智”

  为基层治理注入“新活力”

  作为联系群众的关键纽带,社区工作者在基层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天津市聚焦社工人才队伍建设专业提升,以“数”赋能,升“智”减负,对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社工是基层治理效能提升的驱动者。为推动高素质社工人才队伍建设,天津采取“全市统招”等举措,广泛选拔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社工人才,实现社工“升质”。这不仅能够提供专业化、精细化的服务,满足基层群众多样化需求,还有利于拓宽就业渠道,提升社工职业尊崇度,激发大学生参与基层治理的热情。

  其次,社工是基层治理数字化转型的推动者。社工身处联系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能够精准把握基层数字化需求。社工要充分发挥“数字化中介”的身份优势,帮助老年人等弱势群体跨越数字鸿沟,享受便利化服务,推动基层治理的数字化、智慧化转型,切实提升天津居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最后,社工是基层治理创新的实践者。社工能够凭借智慧化手段,通过整合多方资源,在实践中不断探索高质量的服务方式。天津市各类社区应因地施策,创新基层治理模式,升“智”不减“质”,减“负”不减“效”,为基层治理注入新的活力。

  (刘银喜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行政管理系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