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潮音寺不远处,有一座康熙皇帝敕造的海神庙。雍正和乾隆亦曾御驾于此。清人华鼎元《海神庙》诗曰:“东眺扶桑雾气浓,畿南众水尽朝宗。三朝祀典崇碑碣,祠宇辉煌殿阁重。”“东眺扶桑”指庙处海口之滨,“三朝祀典”道出了此庙与康、雍、乾三位皇帝的渊源。
据说大沽的海神庙在明代已经存在。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六月二十八日,康熙帝曾经到过这里。几年后,锦州等地发生饥荒,清廷“创兴海运航,内地之粟由大沽出口,三日达盛京”。康熙认为此系海神相助,亲临大沽巡视,更觉这里地位重要,下令加强防卫,乃拨款重建海神庙,亲题“敕建大沽口海神庙”匾、正殿“静洪波”匾、水母殿“涵育”匾及“东静安澜”“皇图永固”额,并撰写碑文,“表神之功德,以垂示永久”。
敕造的海神庙为三进殿宇式建筑。前为海神殿,中为观音阁,后为水母殿。门口立着一对汉白玉石狮,还有两根大旗杆。山门之上悬挂着康熙御笔金字匾额。庙内的观音阁亦称望海楼,其建筑甚为奇特。据记载,“大沽海神庙之阁建灯光照远近,以便海泊夜行”。即是说楼上悬灯是为海船进出大沽口导航的(实为大沽口最早的灯塔)。庙内有海眼、海坛。海坛乃皇帝祭海之处。海眼深不可测,据说能听见海潮涨落之声。
海神庙作为祭祀海神之地,亦为帝王观海之行宫。清代有多位皇帝、亲王住在这里。雍正、乾隆二帝与该庙关系尤为密切。他们仿效先皇,也都为该庙撰写了碑文。雍正四年(1726)雍正帝视察大沽海防到此“游幸”,留下碑文称:“既崇封号,以答神庥,爰敕有司,载新祠庙,更立丰碑,垂示久远。神其益降嘉祥,舟航以通,风雨时若,永惠我民,则朕有厚望焉。”
乾隆三十一年(1766)春,乾隆帝在此进行瞻礼大典。典礼后,除亲撰碑文,还写下不少诗联、匾额。其《海神庙瞻礼述事》诗云:“崇搆海河滨,初来拜谒伸。配天常亘地,济物即为神。紫澥安澜庆,青莲示法真。两朝碑仰读,意总为斯民。”他登观音阁观海口风光,特为观音阁题额“紫澥青莲”,写下楹联:“印月千川妙观察,澄澜万顷静声闻。”又为前殿题额“东渤安澜”,为后殿题联“导淀泊河沽归墟效顺,亘津瀛沧棣安堵蒙庥”。
此后,每逢年节佳日,清廷都要在海神庙举行“圣典”,地方官员都来参加典礼。《续天津县志》载:嘉庆皇帝曾题额联:“析木安流。万水会灵源星津叶象,九河怀旧迹海固安澜。”道光皇帝题额“功昭利济”。崇厚等要员也曾为该庙观音阁写过碑记。直隶总督谭廷襄在海神庙设帐督军,钦差僧格林沁亲王到大沽炮台御敌,曾到庙中祷告。晚清《点石斋画报》有《致祭海神》一图,描绘光绪十年(1884)秋天祭祀海神的情景。这次秋祀,李大臣(指李鸿章)邀请札萨克、台吉等随从陪祭。
进入民国时期,海神庙里仍是大小官员经常瞻礼的地方。1920年,时任大沽造船所所长的吴毓麟利用该庙开办大沽海军管轮学校,后又改为艺术学校。1922年正月,海神庙的观音阁突然失火,大庙化为灰烬,现仅遗迹尚存。如今大沽海神庙遗址已被列入第四批天津市文物保护单位,相关单位对遗址进行了发掘,其被标明:“大沽海神庙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祭祀海神的功能,成为大沽乃至天津地区重要的庙宇,更成为大沽地区地标性建筑。”大沽海神庙遗址见证了这里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集中展示了当地的宗教活动、民俗文化及天津的河海文化,反映了大沽海口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
大沽海神庙遗址的发掘使文献中记载的大沽海神庙得到了确认,对其建筑格局也有了初步了解,故而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