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报在新闻出版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当年留存下来的档案、报纸、文献,大都是中规中矩地记录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而老画报则更注重大事件背后的小花絮,大人物背后的小故事,有图有真相的老画报让历史更加生动、形象、立体、精彩。
我从2000年开始收集老画报,现存有老画报920余种、30多万页。2025年是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我特将藏品中的60余种抗战类画报做了整理、编辑。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文化界人士以笔杆子和印刷机为武器,掀起一股创办抗战画报的热潮。他们不畏生死奔走前线,用镜头将战场上一个个硝烟弥漫的瞬间定格,用文字揭露日本侵略者在中华大地犯下的滔天罪行。从九一八事变至抗战胜利后,共出版抗战画报近百种,翔实、完整、形象地记录了中国人民14年抗战的全过程。梳理中国抗战史的发展脉络,抗战画报的出版大致可分为以下四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九一八事变至一·二八淞沪抗战。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三省沦陷,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相继出版了《日本侵占东北真相画刊》《甲午战事画刊》《黑龙江战事画刊》《锦州战事画刊》《九一八国难纪念》等专刊与号外,旨在揭露日军侵略罪行,唤起全国民众团结起来投入抗战。尤其是最先出版的《日本侵占东北真相画刊》,报道了当时东北抗战的实况,揭露了日本侵略者对我国东北的疯狂掠夺和对东北人民的残酷压迫。这些新闻消息迅速、准确地传递到全国各地,激发了全国民众的抗日热情,让人们更清醒地认识到只有团结起来共同抗战,才能将侵略者打回老家去。
这一时期出版的抗战画报,主题内容一是记录九一八事变始末,二是报道一·二八淞沪抗战真相,三是回顾中日甲午海战历史,旨在揭露日军惨无人道的罪行,激发国人的爱国热情。
第二个时期是七七事变至1937年11月上海沦陷。1937年7月7日,侵华日军在宛平城外卢沟桥悍然发动七七事变,中国军民奋起抵抗,拉开了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序幕。同年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后,为报道卢沟桥事变真相,揭露日军暴行,宣传抗日救国,激发国人斗志,坚定民众必胜信心,上海最先掀起一股出版抗战画报的热潮。
这一时期共出版了20种抗战画报,内容一是集中报道八一三淞沪会战。王小亭、沈逸千、陈剑影、欧阳璞等一批摄影记者,冒着生命危险奔赴前线,用镜头记录下了淞沪会战、忻口战役、平型关大捷等战场上,抗日将士不屈不挠、浴血奋战的一个个震撼瞬间。二是有部分画报如实报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运用游击战术,神出鬼没、出奇制胜,在华北前线屡获胜利。三是介绍了社会各界捐资捐物、支援前线和后方医院对伤员的救治。四是搜集日军的相关情报,深入研究日本的国情、民情、军情。五是记录盟国对中国在政治上的支持和在军事上、经济上的援助。随着1937年11月上海守军的撤出,这些画报随即停刊。
第三个时期是1937年11月至抗战胜利。1937年11月,中国军队撤离上海战区后,日军迅速管控新闻出版行业,各种抗战类画报宣告停刊。但上海租界当时在英、美、法三国掌控之中,变成了没有中国武装力量保护的“孤岛”,一些有三国背景的报刊未遭查禁。上海新闻出版业人士有一部分转移到其他地区,还有一部分仍留在上海,利用租界的特殊环境进行顽强的战斗。一时间,《大美晚报》成为上海抗战宣传的舆论先锋,不久,又相继创刊了《中国画报》《大美画报》《远东画报》和《远东新闻摄影》四种画报。1939年下半年,在“孤岛”形势下敌人利用汉奸特务实行残酷的迫害手段,如开列黑名单、暗杀爱国报人、向报馆投掷手榴弹等,报刊即使挂洋商招牌也难以幸免,如蔡钓徒、张似旭、朱惺公等近20位积极宣传抗战的报人相继被敌伪暗杀。上海多数抗战画报在1940年1月前停刊了。
1942年是抗战最艰苦的一年,同时也是日军对敌后根据地大肆进攻的一年,敌后根据地处境异常艰苦。也就是在这一年,《晋察冀画报》在这种艰苦条件下诞生于河北敌后根据地。该刊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根据地第一份以刊登照片为主的综合性画报,内容以刊登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照片为主,介绍多次战斗的经过、细节,反映了晋察冀边区各根据地及大后方各种斗争和建设情况。“它告诉全国同胞,他们在敌后是如何地坚决英勇保卫着自己的祖国。同时也告诉全世界的正义人士,他们在东方如何的艰苦困苦中,抵抗着日本强盗。”
此后,《田家画报》《田家半月报战时画报》《胶东画报》等相继在大后方创刊,较为客观、真实地记述了中国共产党抗战的艰辛历程。这一时期共出版了二十余种画报,虽然印刷粗糙、装帧简单,甚至有些画报图片模糊不清,但其内容却极为珍贵。
第四个时期是抗战胜利后至1945年年底。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为了庆祝这来之不易的胜利,上海画报人出版了《胜利画报》《大华图画杂志》《凯旋画报》等。
抗战画报记录了前线将士的英勇战绩,鼓舞了士兵和国人的士气;揭露了日寇公然违背国际公约对非军事区狂轰滥炸、伤害无辜的罪恶行径,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同情、支持和援助;鼓舞全国人民行动起来,在抗战中尽自己的一份力量,热血青年踊跃报名参军,后方民众加紧生产;针锋相对地戳穿了日伪画报的反动宣传。正如郭沫若先生所讲:“图画在抗战中是一种尖锐的武器,因为它用色彩和形象去传达感情、思想,比文字容易接近广大的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