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天津日报

卞壸
秉公执纪 刚正不阿(图)

日期:09-15
字号:
版面:第11版:学习周刊 文史       上一篇    下一篇

王厚明

  卞壸(281—328年)是东晋初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曾历任三朝要职,两度担任尚书令,后在苏峻之乱中率兵奋力抵抗,最终和两个儿子一同战死殉国,被明成祖朱棣赞为“千古忠孝表清门”。卞壸性格耿直,不事权贵,为人刚正不阿,不与奸逆同流合污,不改秉公执纪之志,是当时朝中君臣眼中的“一根筋”,常以犀利在理的言辞维护朝廷纲纪而为后世称道。

  义正词严不畏权贵。卞壸非常重视礼法,维护朝廷纲纪从来不遗余力。在晋成帝即位举行登基大典的当天,王公大臣都来朝贺,只有元老重臣王导称病缺席。卞壸认为王导傲慢失礼,在朝廷上严肃地说:“王公社稷之臣邪!大行在殡,嗣皇未立,宁是人臣辞疾之时!”意思是说,王公难道不是关系国家社稷安危的大臣吗?先帝还未下葬,新帝尚未登基,这种时候臣子怎么能拿生病当借口不参加呢?王导听说后,不得不带病参加庆典。当时,王导与另一重臣庾亮不和,当庾亮掌权时,王导经常称病不上朝。一次,王导依然称病没有上朝,却私下为车骑将军郗鉴送行。卞壸得知后,并不顾及王导的权势和情面,上奏诉称王导“亏法从私,无大臣之节”。这件事虽然被皇帝压下,未予处理,却在朝野引发了不小的震动,也让朝中官员更加敬畏卞壸三分,从此愈发循规蹈矩。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个人只有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才能行有所止、心有所畏、言有所戒。在等级森严、讲究礼仪的封建朝廷,卞壸面对失礼失节之举,既理直气壮、不留情面,又以小见大、一针见血,让王导自知理亏,无可辩驳。卞壸之所以能不畏权贵、不问资历,“一根筋”地维护法纪尊严,在于他时时处处怀着一颗光明磊落的公心,手握一把正纲肃纪的戒尺,用一心为公的品格、大公无私的节操、秉公执纪的正直,度量着违法悖礼之举。

  晓以利害不容私念。晋成帝年幼时,有一次皇太后任命南阳乐谟为郡中正,颍川庾怡为廷尉评。乐谟、庾怡二人凭仗与庾亮的特殊关系,拒不赴任。卞壸当即奏禀皇太后:“人没有无父亲而出生的,职位也没有无事而设立的;有父亲就必然会有父亲的义务,任职就必然要担当操劳。如果每个家庭都把孩子当成私有财产,那么当君主的就没有了臣民,也就没有了君臣之间的道义。乐广(乐谟之父)、庾珉(庾怡之父)曾经受到先王恩宠,人早已不是个人私有了,何况他们的后代,更不能以私人名义去占有。所任命的职务,如果都迁就顺从每个人的私心,那么参与战争、戍守边疆士卒的父母,都可以让自己的孩子不赴职。”由于卞壸的奏章很有说服力,因而朝议一致赞成。乐谟、庾怡不得已,只好走马上任。从此,只要朝廷有诏命,任何人都不能以私凌公,不得以任何借口推延,也成了一条永久性的制度。

  “天下为公”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颇受尊崇的思想道德传统,如何处理公与私、国与家、大与小的关系是对一个人道德素养的重要衡量。卞壸面对高官后代的私心杂念,没有睁只眼闭只眼怕得罪人,而是“一根筋”地直言相谏,做到有理有节,善于对比,抓住父亲与职位的责任、君王与臣子的关联、搞特权与卫国戍边的利害,层层递进说理,让人心服口服,坚决堵住了徇私变通的口子,既诠释了他胸怀天下、顾全大局的情怀,也彰显了他秉公办事、刚直不阿的品格。

  以退为进不失胸怀。卞壸一直以来,兢兢业业勤勉为官,以匡风正俗为己任,不愿随波逐流,因此受到不少人的责难挖苦。一次,大臣阮孚嘲讽道:“卿恒无闲泰,常如含瓦石,不亦劳乎?”意思是说,您总是这样操心劳碌,没有闲暇安逸的时候,就像嘴里经常含着瓦石,不是很劳累吗?卞壸听后并不气恼,从容应对道:“诸君以道德恢宏、风流相尚,执鄙吝者,非壸而谁!”意思是说,“你们各位君子以品德宽大、相互庇护为做人方式,那么卑微粗鄙、不知分寸得罪人的人,只能是像我这样的人呀!”一番话让阮孚无言以对,自讨无趣。

  著名作家余秋雨曾说过:“人没有非议是不真实的,非议就像人的影子,人越高,影子就越长。”面对非议责难,往往能看出一个人人格和境界的高低。针对阮孚发出多管闲事“一根筋”的非议责难,卞壸没有勃然大怒,也没有简单训斥,而是以退为进、巧妙回敬,在自我“矮化”中还以颜色,可谓入木三分,既讲出了做人为官应有的担当和责任,也映衬出他为国事任劳任怨的博大胸怀。

  追古思今,卞壸的“一根筋”精神依然有其可取之处,重温卞壸的故事,并非提倡其维护封建统治的思想局限,而是要学习他忠诚报国的责任担当、维护法纪尊严的精神品格和刚正不阿的人格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