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是抓实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重要方法,贯穿于源头预防、过程控制、损害赔偿、责任追究全过程。为了守护好子孙后代的绿水青山,必须把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当作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我们要用好唯物辩证法基本规律,系统把握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的内在逻辑和实践路径,牢牢牵住这个“牛鼻子”。
一、深刻把握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的矛盾运动
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作为推动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抓手,其内部蕴含着丰富的矛盾运动。这提示我们在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过程中要协调各方利益,解决矛盾冲突,推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不断完善。首先,坚持用系统思维与全面分析方法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责任主体间的矛盾。责任主体彼此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一个复杂系统。一方面,持续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形成多方共治、协同互动的环境治理良好格局。另一方面,有效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全民行动是关键。保护生态环境不仅人人有责,更需人人有为。其次,坚持用辩证思维与矛盾分析方法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一方面,要坚决摒弃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短期经济增长的做法,用最严格制度最严明法治保障生态文明建设;另一方面,要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等方式加大对环保产业的扶持力度,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这是推动经济社会绿色转型的关键所在。最后,坚持用发展眼光与统筹兼顾的方法处理好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的矛盾。一方面,通过建立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和考核评价机制,将长期的生态环境保护目标分解到各年度和具体工作中,以短期任务的完成逐步累积长期效益;另一方面,运用经济手段如绿色金融等,对那些积极履行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注重长期生态效益的主体给予激励和支持,使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在责任制的引导下实现有机统一。
二、以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提升生态环境保护治理效能
在推进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建设中,我们既要注重量的积累,又要善于把握时机促成质的飞跃,从而实现生态环境保护治理效能的有效提升。首先,要重视量的积累,完善制度体系。一方面,严格实行生态文明建设“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集中力量抓住“关键少数”,始终保持严的基调,压实各级责任,层层抓落实,有力推动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坚决扛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另一方面,通过精细划分责任分工,充分发挥考核评价的“指挥棒”作用,进一步完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不断做好量的积累工作,确保责任清单得到有效落实。其次,要把握质的飞跃,创新生态环境保护机制。一方面,在责任分工明确、监管能力提升的基础上,适时引入市场机制,建立生态环境保护责任保险制度;另一方面,积极探索前沿科技,将生态环境保护责任监测侧重点放在源头预防和过程控制上,打造智能化监管和协同治理新格局。最后,要聚焦关键节点,确保生态环境保护治理效能持续提升。一方面,精准识别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实施过程中的关键节点,如责任落实的薄弱环节、监督反馈的滞后点等,通过强化执行力度、完善监督体系、建立动态调整机制等方式,确保制度执行不走样、监督反馈及时有效,推动治理效能持续提升;另一方面,定期对责任落实情况进行评估和考核,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整改;建立公众监督举报渠道,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监督,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监督格局,保障责任制度的有效执行,实现治理效能的持续优化。
三、推进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的完善发展
我们要深入剖析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在实践中的经验与不足,科学、稳妥、持续地完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使其精准契合新时代生态环境治理的多元需求与长远目标。首先,在历史演进中把握“肯定—否定—超越”的辩证逻辑。从历史维度看,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经历了三个典型的辩证发展阶段,既要继承制度合理内核,又要突破既有局限,更要推动生态环境保护治理范式向更高层次跃升。最初是行政主导的粗放式管理阶段,其特征是政府单向管控和企业被动服从。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推进,经济手段的引入构成了第一次否定,排污权交易、环境税等制度创新打破了原有的单一行政模式。但这一阶段又暴露出市场失灵、责任边界模糊等新问题,于是催生了当前的多元共治新形态,形成了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治理的格局。其次,在矛盾运动中构建“分析—解构—重构”的系统路径。从实践维度看,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发展过程中,不仅要精准识别制度缺陷,还要主动培育新要素,最终实现多元共治的有机统一。第一步要运用矛盾分析法精准识别制度运行中的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把握矛盾的特殊性与普遍性;第二步要通过辩证解构厘清矛盾各方的对立统一关系,在否定旧有制度弊端的同时保留其合理内核;最后一步要在更高层次上实现制度重构,将政府主导、市场调节与社会参与等多元力量有机统一,形成动态平衡、协同增效的治理新格局。最后,在实践创新中坚持“守正—革弊—开新”的辩证统一。从价值维度看,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的完善发展不仅要守住环境治理底线,还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从而开创智慧化、精准化的治理新格局。守正要坚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底线,传承环境治理的有效经验;革弊要破除“重发展轻保护”的路径依赖,改革碎片化、运动式的治理模式;开新要探索数字化、市场化的创新路径,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这一辩证统一过程既是对传统治理方式的扬弃,更是对生态文明建设规律的深化认识,通过协同推进,最终实现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的迭代升级和效能跃升。
(作者为天津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天津理工大学基地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