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碱地变“鱼米仓” 种稻养蟹一地双收
日期:09-15
记者 王睿
这几天,滨海新区太平镇太平村1500亩由盐碱地改良而来的稻田绿浪翻涌,长势喜人,丰收在望。预计每亩地产量超过1300斤,较去年增产20%。
事实上,这里曾是弃耕撂荒的盐碱地,如今已“变身”为现代化农业循环经济稻蟹综合种养区。那么,这片土地缘何“重生”?又将孕育怎样的丰收图景?
太平镇太平村曾面临土壤盐碱化难题,全盐量最高达10‰,被视为“农业禁区”。近年来,村里引入科技“活水”,应用有机硅土壤调理剂改良土壤,使盐分下降60%以上,最终成功种植耐盐碱水稻。记者了解到,目前水稻已进入灌浆期,是水稻从扬花结束至籽粒成熟的关键阶段,直接关系到水稻的品质和产量。对此,稻田管理人员全力做好各项田间管理工作,为丰产丰收打好基础。
破“碱”生金,增收有“稻”,发展有“方”。
为了让“稻”路越走越宽,串起好“丰”景,太平村积极探索“一田双收、一水两用”立体农业绿色发展模式。太平镇太平村党委书记虞晴介绍:“今年,我们在盐碱地水稻田里投放了3500斤大眼幼体螃蟹苗,大面积放养稻田蟹,走稻蟹共生立体生态养殖路子,努力实现村集体和村民‘双增收’。”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太平村的稻田蟹产量高、品质好,预计今年10月可收获1.5万斤稻田蟹,届时销往全国各地,直接经济收入有望达30万元。采访中,种植户对村里的稻蟹综合种养模式充满信心,用他们的话说:“以前一直种玉米,一亩地收入800多元,现在种水稻、养螃蟹,一亩地能收入2500多元,可是不少挣!”
从无人问津的撂荒地到绿意盎然的稻田,在太平村,眼前的这片景象令人欣喜。虞晴表示,太平村奋力迈出了“盐碱地改良+智慧农业”产业发展的一大步。乘势而上,他们还将推进“水稻+全产业链”发展,策划推广休闲农业,打造垂钓与亲子教育基地,让盐碱地焕发无限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