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天津日报

居人犹说报功祠

日期:09-12
字号:
版面:第12版:满庭芳       上一篇    下一篇

章用秀

  天津旧城北门里府署街中段,有一条小胡同,胡同里曾有一座祠堂叫报功祠。《津门纪略》中说:“报功祠,在大仪门内,祀明天津副使毛公。”

  毛公何许人也?天津人为何为他建祠?从明朝嘉靖年间一个叫汪来的大臣撰写的《天津整饬副使毛公德政去思旧碑》里得知:这位毛公名叫毛恺(1506—1570),字达和,号介川,晚号节斋居士,浙江江山人。嘉靖十四年(1535)中进士,授行人,擢御史。因事触犯朝中当权者,谪宁国推官。嘉靖三十三年(1554),以瑞州府升任天津整饬副使。毛恺在任四年,以大振公道为先,以不信私书为本。在天津,他革除杂差,取消妄费,组织民众筑堤堰、兴屯田,发展生产,且节财省费,声名卓著。后转任多职。隆庆四年(1570)致仕还乡,九月九日去世。

  作为封建时代一位廉洁为民、刚直不阿的清官,毛恺的事迹不仅载入了天津方志之中,而且《明史》中也有他的传。《明史·列传》载:毛恺“坐论洗马邹守益不当投散地,为执政所恶”。又载:“太监李芳骤谏,忤穆宗,命刑部置重辟,恺奏芳罪状未明,非所以示天下公。芳乃得贳死。”

  毛恺在天津任上有两件事尤其让天津百姓叹服。

  其一,毛恺到天津以前,天津人口多是来自山西、山东等地的商人和农民,还有来自江浙沿海地区的船工和渔民,他们中的一些人“既不读书,争相骄侈”;经济殷实之家又多“事游猎,纵歌舞”,达官贵人都是亲戚套亲戚;他们中若有犯法者,赂银钱便可逍遥法外。毛恺莅任天津后,大力治理这种不良风气。他主持正义,不徇私情奉公执法,一个人犯了罪,不管多大权势,有多少人说情,一律绳之以法。如此大行公道,使人们的道德风尚大为改观,或“讲兵陶融,将才数辈”,或“和平公正,若读书人”,或“亦知奋发,不至废坠”。

  其二,毛恺到天津前,天津官场腐败现象严重,官府到处设卡,以各种名目向商人乱收费,而商人又是“以贾取利”,由于愤恨市场“不平其值,人皆散”,致使“鱼盐蜃蛤,不贩天津而贩都会;絮帛粟稻,不之天津而之丰台;油纸板木,不泊天津而泊河西务”。至明朝中期嘉靖初年,天津的商业贸易由此衰落。毛恺到任后,迅速查明原因,下大力气革除“官价夙弊”等腐败痼疾,按照当时行情的高低与涨落议定价格,公正透明,商人们看到天津市场行情平稳、官税合理,便渐渐向天津集中,天津的经济又繁荣起来。

  毛恺在天津任整饬副使期间为政清廉,为天津百姓做了诸多好事,他本人“自奉俭约,布艺瓦器,饭常蔬食”,家中一贫如洗。毛恺离任后,天津百姓“涕泣而思之,为之立祠曰‘报功祠’”,并立追思碑颂其功德。

  报功祠也称毛公祠,清同治年间天津文人华鼎元作有一首诗,题目就是《毛公祠》。诗曰:“使君公正士民知,遗爱弥深去后思。五尺穹碑何处觅?居人犹说报功祠。”后来由于年代渐至久远,出现了谐音的讹传,人们将“报功祠”误称为“鲍公祠”,而且以为鲍公是对一位姓鲍者的尊称。因这种误传,当年建有报功祠的那条小胡同便称作了“鲍公祠胡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