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天津日报

深耕氨基酸领域的“教书匠”与“攻坚者”(图)

日期:09-11
字号:
版面:第08版:教育       上一篇    下一篇

通讯员 郑宁 李瑞宁

  “氨基酸产业的自主化,既要突破技术壁垒,更要培养能扛事、善攻坚的接班人。”这是天津科技大学生物工程学院教授谢希贤始终秉持的理念。从教十八载,这位国家重大人才工程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工业发酵微生物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始终在讲台与实验室、校园与企业间奔波,以“教育家”的热忱培育人才,以“科学家”的执着攻克难题,成为学生眼中“既能讲透发酵机理,又能解决生产难题”的良师益友。

  课堂铸魂:

  把家国情怀融入专业教学 

  “当年氨基酸工业奠基人张克旭先生带领团队历经多年攻克氨基酸菌株国产化难题,才让我们摆脱了对进口菌种的依赖。”在天津市一流本科建设课程《代谢控制发酵》课堂上,谢希贤总会结合我国氨基酸产业发展历程,为学生讲述老一辈科学家的攻关故事。这种“专业知识+行业情怀”的授课方式,是他践行“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三位一体育人理念的生动实践。他将自己在氨基酸发酵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案例,把基因编辑、代谢调控等抽象理论与菌种筛选、工艺优化等实际操作结合,还坚持将课堂“搬进”工厂,带学生走进生产车间,现场讲解关键环节,共同解决工业难题。“谢老师的课从不是‘纸上谈兵’,他会带我们分析企业真实工艺难题,手把手教我们调整参数。”20级博士研究生蒋帅说,正是在其指导下,他参与的精氨酸项目成功应用于企业生产。从教以来,谢希贤培养的近百名硕博研究生,多成长为生物制造领域技术骨干;他指导的本科生中,多人获天津市优秀毕业设计(论文),其本科教学质量综合排名连续多年稳居学院前列。

  科研破壁:

  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攻坚者 

  “工科教师的科研,必须瞄准产业痛点。”我国氨基酸产业曾长期面临核心菌种依赖进口、发酵工艺落后的困境,谢希贤带领团队扎根实验室展开系统性攻关。在工业发酵微生物实验室里,他和学生曾连续数月“泡”在实验室,重复菌株选育、发酵性能测试等工作,最终成功构建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产缬氨酸、精氨酸、组氨酸等工程菌,使相关产品发酵产率达国际先进水平。针对发酵过程中能耗高、副产物多的难题,他创新发酵工艺,每年为企业节约成本数千万元。为打通“科研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谢希贤主导建立“基础研究-技术攻关-中试放大-产业应用”全链条创新模式。近五年,他带领团队推动8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成果落地转化,助力6条现代化氨基酸生产线改扩建,年增产高附加值氨基酸产品5万吨,直接创造经济效益超20亿元。

  担当履职:

  为产业发展献智献策 

  “既要低头搞科研,也要抬头看行业。”作为民盟盟员、天津市政协委员,谢希贤紧扣京津冀协同发展与天津生物制造产业升级需求,将一线调研发现的产业痛点转化为精准提案。近三年,他提交的9件政协提案中,多项涉及氨基酸产业发展的建议被市发改委、市科技局采纳,转化为推动生物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举措。

  从教十八载,谢希贤先后荣获天津市优秀教师、天津市优秀科技工作者、天津市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指导教师、“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优秀指导教师、“伦世仪教育基金”杰出青年学者等荣誉称号。面对这些成绩,他始终谦逊:“我只是做了一名教师该做的事——把学生培养好,把技术攻关好,把产业服务好。”这份“教书育人、科研报国”的初心,既是谢希贤作为人民教师的责任担当,更是新时代科技工作者以科教之力托举强国梦想的生动写照。 通讯员 郑宁 李瑞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