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天津日报

冯骥才“梦想的博物馆”即将诞生(图)

日期:09-11
字号:
版面:第09版:文娱       上一篇    下一篇

记者 仇宇浩 文/摄   冯骥才在施工现场畅谈关于博物馆的设想。

  资料图片为冯研院提供

  冯骥才开心地与好友韩美林赠送的雕塑《天马》合影。

  “再往这边一点,对,跟北洋书院石的倾斜角度一样,呈现迎客入门的感觉……”9月8日上午,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以下简称冯研院)门口,83岁的冯骥才指挥着吊车,将老友、89岁著名艺术家韩美林精心创作的、重约3吨的铜雕塑《天马》安置妥当。

  知心好友送上艺术精品

  《天马》高4.5米、长4.37米,放在大门口,容易挡住墙上冯研院的名牌,只见冯骥才大手一挥,豪迈道:“牌子不重要,但是需要,不必特别突出,也不能全盖上,能看见一点就行。博物馆吸引人靠的是藏品、建筑和文化底蕴,不是靠牌子。”

  “来,大家过来!一起挥手致意,拍个视频,感谢韩老师!一会儿我给他发过去。”冯骥才招呼冯研院师生一起在《天马》前合影。

  韩美林的助手袁鹤文透露:“这次雕塑底座的设计也有寓意——底座不是方方正正的,而是有一个小爬坡。韩老师说,这个小爬坡代表着冯老师几十载艰辛奋斗、攀登不息,暗含‘路虽远,行则将至’的哲思。”

  抚摸着寓意美好的《天马》,身高超过1.9米的冯骥才开心得像个孩子,浑身洋溢着收到贴心礼物的喜悦,“美林懂我!我与他相知四十多年,他办画展,我去演讲、写文章;他的口述史《炼狱·天堂》,由我执笔。我属马,80岁生日时,他给我画了80幅姿态各异的马,我感动得要命。这次知道我们在建博物馆,他又赠我一匹‘天马’,天马行空,自由驰骋,探索未知,追求梦想,这是他对我和我们学院的祝福和激励。我们都是热爱祖国和人民、热爱艺术和生活的人,艺术家之间不需要说什么漂亮话,用作品传情达意。”

  “这座正在建设的博物馆就是我理想中的博物馆。”冯骥才的“梦中情馆”自去年5月开工建设,目前已进入冲刺阶段,预计在天津大学130周年校庆之际开馆。

  91岁的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王蒙特地为博物馆的“四驾马车”展览题字。著名雕塑艺术家吴为山、陈云岗,大唐西市博物馆理事长吕建中等好友送上的各种艺术精品,于近期陆续运抵冯研院。

  “我与冯先生亦师亦友,他的创新意识和前瞻视野,非常让人佩服。”与冯骥才相识二十多年的吕建中告诉记者,“大唐西市博物馆的馆名就是冯先生题写的,当初他还给我讲了关于经营大唐西市文化产业的设想。大唐西市曾是历史上面积最大、业态最发达、辐射最广的世界贸易中心、时尚娱乐中心和文化交流中心。二十多年前,冯先生就很超前地设想了在原址上重建大唐西市,游人可以选择扮演不同角色,穿着唐代服饰,在里面逛买吃玩,沉浸式感受唐代市井生活。”

  “我们没有刻意征集,都是朋友们的心意,也是对学院的支持,有石经幢、画像石、雕塑、城墙老砖、书画作品以及各种民俗工艺品等。知道我有个‘四驾马车’展览,王蒙专门写了‘四驾马车’四个字,写得漂亮极了,我要刻匾挂在展览序厅。吴为山创作的雕塑《李白》很飘逸,我打算放在澄心池中,诗仙临水照影,举杯邀月,彰显浪漫不羁的千古诗意。陈云岗创作的铜塑《老子》,我想放在澄心池对面,让求仙问道的李白与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遥遥相望……”朋友们送来的心头好,冯骥才都妥帖安置,让这些艺术精品与自己的藏品交相辉映,通过博物馆被更多人看到。

  一座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

  作为天津大学130周年校庆的重点工程,正在建设中的博物馆将把冯研院大楼及其南侧的原土木工程系土建馆营造为一个和谐而优美的整体,充分体现冯骥才“学院博物馆化”的理念。天津大学建筑群是第四批天津市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其中土木工程系土建馆始建于上世纪50年代,采用了当时最新的技术工艺,呈现了天津大学将西洋结构与中国古典建筑形式相结合的民族化探索。冯研院大楼曾获评“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这两座各具特色的建筑,正在被冯研院以当代文化理念连接,将成为开展通识和审美教育的课堂,学习与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沉浸式平台,天津大学的新文化地标,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

  “我们要把非遗放进去,让历史建筑‘活’起来!不同于传统的博物馆,我们要建的是一座全新的非遗博物馆。一座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大学里的博物馆就是大学里的大学校。我们要让博物馆成为帮助学生滋养美好心灵、开拓精神视野、树立文化自信的大学校。”对待这座博物馆,冯骥才十分认真,从筹建初期到攻坚、冲刺阶段,工地现场都留下他的身影,“我们要最大限度保留老建筑的风貌和历史信息,在对建筑主体干扰最小的前提下,实现博物馆的全新使用功能。”

  望着正在紧锣密鼓建设的博物馆,冯骥才感慨万千:“2001年,我被天津大学聘为教授,开始筹建学院,当时这里还是一片平地。2005年学院大楼落成,就在现在吊车的位置搭了个台子,我在台上讲话,韩美林、刘诗昆、姜昆等一大帮朋友就坐在台下,让我很感动,感觉很温暖。这一路走来,我并不孤单,有一大批专家学者支持着我、帮助着我、温暖着我,我也专门为他们开设了一个展区,展示他们的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和历程。”

  “当年我抬头看了看天空,灵感一来,说了一句‘天大(天津大学)的事,对我而言,是天大的事’。”冯骥才很骄傲自己一直在践行这句诺言,“‘学院博物馆化’是我坚持的理念,我的团队很优秀,协助我一步步落实梦想。我们不仅建了大楼,还建设了非遗学科,一起把学院建设成营造美的氛围、开展美的教育、充满人文情怀的天大文化地标。”

  时间紧强度大 细节不马虎

  此次博物馆建设工程,倾注了冯骥才的大量心血。这一年多来,冯骥才的工作强度很大,不过即使身体不适,他都没放下工作。大到整体思路和布局,小到砖缝的处理和墙上背景画的色彩还原度,他都有要求——尊重历史、呈现美感。于是,土建馆西立面那堵砖墙、馆内那台好不容易完整保留下来的天车,甚至墙体勒脚的水刷石都被清理、修复如初;屋檐和窗洞之间的回纹装饰依照原始图纸进行了复原;就连木构屋架内自上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的历次维修题记,都被原封不动地保存下来……

  办公室里的黑板上,冯骥才写下的“距离校庆院庆不足百日,博物馆还在‘娘肚子里’,怎么办”,昭示着博物馆建设攻坚、冲刺阶段的拼命程度。工人们还记得冯骥才曾顶着大太阳,抱着买来的西瓜到工地慰问,清凉甘甜的西瓜解暑又解渴,让大家干劲十足。冯研院员工更是发扬学院20年来“把书桌搬到田野”的优良传统,全力打好这场攻坚战役。

  建设中的博物馆分为北区和南区,南北两区由户外空间青藤小路连接。目前,博物馆外围的景观围墙、绿化带、地面铺装都在抓紧施工。北区即原来的冯研院大楼,穿过正在铺装的青藤小路,记者步入北区院内,澄心池左侧的木板路,如今已改为石砖地,即将铺设完成。池中的水榭扩大了一倍不止,这里将成为博物馆的序厅。

  澄心池右侧桥边,关于一只石狮子的摆放位置,冯研院工作人员正反复推敲。“我们力求将冯先生的毕生成果和收藏精华按照最佳方式呈现给大家。他八十多岁了,还那么有创意、有干劲儿,有这样的榜样在身边,我们怎能掉以轻心?”这是全体冯研院员工的心声。

  收藏美 分享美 以美育人

  眼前虽然还是一片工地,但已能看出博物馆的眉目。北区的“四驾马车”展览分为文化遗产保护、教育、绘画、文学四个板块,集中展示冯骥才在这四个领域的重要成就。记者看到,二楼的“四驾马车·文化遗产保护”和“四驾马车·教育”展厅,展柜已安装到位。在三楼的“四驾马车·绘画”展厅里,展陈负责人正与设计师讨论观影体验厅内冯骥才绘画作品的呈现形式。同一层的“四驾马车·文学”展厅内,已能看到《神鞭》《艺术家们》《单筒望远镜》等冯骥才经典作品的海报,将来观众可在此点击屏幕,配合展品实物欣赏视频,充分感受冯骥才文学作品魅力。

  四楼的“海外名人手迹”展,将展示冯骥才收藏的海外作家、艺术家、科学家的手迹、手稿、画作与文献。这里古典欧式气息浓厚,喷绘图文版面以及展柜、灯具已基本安装到位;360度旋转的展示托盘也已到货,将让观众全方位欣赏海外名人手迹。展厅深处还有一个沙龙区域,将设置沙发,观众可在此小憩,欣赏视频资料、对谈参观感受。

  冯骥才的文学创作曾得到这些著名作家的滋养与启迪,他也希望让更多心灵获得共鸣。“我对收藏没有物质财富的概念,就是喜欢到处看美的东西、收藏美的东西。这次专门开设一个展厅展示海外名人手稿、书信、签名、日记等,有雨果的、巴尔扎克的、托尔斯泰的、海明威的、泰戈尔的、马尔克斯的……遇到特别贵的,我买不起,就等有人想要我的画时,用画来换。”说起以画换“美”的经历,冯骥才笑得很得意。

  北区还设有图书馆大树书屋、报告厅北洋书院,冯骥才的书房问湖轩设在三楼,在这里,冯骥才会继续他的文学创作。

  丰富校园和城市的人文历史内涵

  南区设置“美的历程”“中国年画史”“妙手丹青·民间绘画”“花样生活·民俗文物”四个展览,以及瑞安木活字印刷术非遗博物馆、南通蓝印花布非遗博物馆两个馆中馆。南区临展厅——大爱厅,700余平方米,宽敞明亮,高规格艺术展览和文化活动将在此与观众见面。

  “美的历程”展览,以历代精美雕塑为主,线性展现中华民族美的诞生、历代审美形态与精神的嬗变,呈现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辉煌灿烂,这里将成为大学通识教育和审美教育的鲜活课堂。“中国年画史”展览,依托古代各时期的年画精品、相关文物和文献,将立体展现中国年画史。“妙手丹青·民间绘画”展览,将陈列历代民间画工的杰出画作,其中不少展品为珍罕精品。“花样生活·民俗文物”展览,将展现民间生活中无所不在的美和人民的生活情感,兼具通识和审美教育功能。

  瑞安木活字印刷术非遗博物馆将按照冯骥才提出的非遗学学理,以科学、系统性的非遗博物馆理念,全面、完整、充分展示瑞安木活字印刷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中国活字印刷术的现存唯一载体。南通蓝印花布非遗博物馆将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进行非遗学和博物馆学的梳理与展示。这两座非遗博物馆的建馆理念,均具有创新性和示范性,同时有力支撑着冯研院非遗学科田野教学与科研。

  冯骥才将自己努力建设博物馆以文化人、以美育人的初衷娓娓道来,“因为岁数大了,就更有紧迫感,很想多做一些事情,比如把我一生的收藏都展示出来。一是怕这些好不容易凑在一起的东西将来失散了;二是作为艺术家,我喜欢美的东西,也喜欢分享出来,让大家都来欣赏、共同感受美。建设博物馆不仅是收藏历史、保护文化遗产,还是为后代做事、为未来做事。一个人,能为后代、为未来做事,是幸福的。”在他看来,一个人如果能用艺术情感来感受生活,就会得到不一般的体验,能把生活中的美都挑出来。

  20年来,冯研院积累了丰厚的人文艺术资源,包括冯骥才文学、艺术、文化遗产抢救和人文教育的成果,大量具有当代文化史意义的文献资料,数千件珍贵艺术品和文物,数万册图书等,堪称中国当代高等学府中一道特别的人文风景。这座即将亮相的博物馆底蕴深厚、独具特色、意义深远,既是我国第一所现代大学——天津大学的一个人文教育与文化活动中心,全面展示冯骥才在四大领域的重要成果,永久保存一大批珍贵的历史文化与艺术遗产;也是天津大学非遗学学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关键支撑;还是一道极具新时代特色的校园风景和城市风景,丰富着天津大学乃至天津这座城市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