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三十余年的坚守,只为做“有用的学问”——他就是国家级领军人才、国际质量科学院院士、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何桢教授。他倾听时代之音,回答现实之问,努力把学问写在祖国大地上,把报国写进学生心坎里,让更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从青年学者到质量管理领域的国际权威,何桢教授身体力行地诠释着教育强国中管理学者的使命与担当。
实践求真:
破解中国制造的质量难题
早年在摩托罗拉担任质量顾问的经历,让何桢教授第一次感受到脱离实践的管理研究如同无源之水。由此,他坚决摒弃靠虚设假设修饰却脱离实际的研究,立志只做有用的学问。
何桢教授说:“质量是制造企业的生命线,学术研究的价值最终要体现在生产一线的改进中”。他敏锐把握新质生产力发展趋势,以先进质量管理理念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他长期深入企业生产现场,帮助海尔、长城汽车等几十家企业质量提升;与中航工业西安飞行自动控制所建立质量管理创新中心,帮助该所解决关键质量问题,所提出的多响应试验设计与参数优化方法成效显著,使陀螺谐振腔加工刀具寿命提高3倍,大幅缩减研发周期,提高高端装备量产速度,提升了我国高端装备竞争力。
何桢教授说:“管理学者如果与企业经理说不到一个频道上,那就是学者的失败。”他常年坚持“沉”到车间里,从真实工业场景中提炼科学问题。为落实《质量建设强国纲要》,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2023年至2025年,何桢教授联合联想、中兴通讯等企业连续主办三届面向智能制造的质量管理创新产学研高层研讨会,每届吸引30余家行业头部企业、百余名质量专业人士和学者参与,分享智能制造质量管理成功经验,为企业数智化转型提供借鉴,搭建了高水平的产学研融合平台。
标准立世:
让中国质量赢得全球话语权
随着六西格玛管理在全球知名企业广泛应用,其实施在国际上却没有一套通用的评价标准。没有标准制定权,就没有产业话语权。凭借着对中国质量管理实践的深刻理解与开阔的国际视野,自2007年起,何桢教授作为全国六西格玛管理推进工作委员会专家委员会的主任,牵头开创性地设计具有中国特色的《六西格玛管理评价准则》,2018年成为国家标准,并在海尔、宝钢、太钢、中航工业等企业得到应用,对我国企业实施六西格玛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2025年,根据国际学术发展趋势和产业需求,他带领国内学者和行业专家,将精益生产和六西格玛融合,将《六西格玛管理评价准则》修改升级为《精益六西格玛管理评价准则》,并将作为国家标准正式发布。
他所主编的《六西格玛管理》(第三版)已成为行业质量管理领域学习“红宝书”,先后三版印刷43次,销量26.6万册。他先后荣膺全面质量管理推进30周年卓越推进者、40周年杰出推进者等荣誉。更令人瞩目的是,他主导制定的国际标准化组织(ISO/TC69/SC)两项技术报告,是中国作为ISO成员国首次在该领域作为项目组长单位完成的技术报告,为中国在国际质量管理标准领域赢得了话语权,并荣获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二等奖。
育才铸魂:
注重培育学生解决真问题
从教30余年来,何桢教授始终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育人理念,坚持每年为本科生授课,近五年年均授课200余学时,先后担任国家一流专业负责人、国家一流课程、国家级精品课、国家级双语示范课负责人,主讲的“运营管理”课程获教育部“拓金计划”示范课程。教学成果荣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天津市教学成果特等奖;他被评为天津市高校教学名师、宝钢优秀教师奖等多项荣誉。
他创立的整合知识转化教学模式,有效解决了理论与实践脱节、知识碎片化等问题,通过与长城汽车、中核机械等企业共建实习基地、开展案例教学和整合实验,显著提升学生应用工业工程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他的课堂总是座无虚席,不仅深受在校学生喜爱,也吸引了众多企业管理者和校友慕名而来。
何桢教授曾这样介绍自己:“我是‘MIT’毕业的——Made In Tianjin University(天大制造)。”这不仅是他作为一名中国管理学者的自信与自豪,更是他扎根中国大地、赋能中国制造的笃定与承诺。从教三十余年,他依然奔走在产学研一线,为推动中国质量管理从跟跑到领跑,助力制造业转型升级,更为培养出一批批兼具匠心与情怀的学子而不断努力着。
通讯员 刘钰 宇文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