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天津的行政中心、商务中心、金融中心、文化中心,河西区正面临一道现实而紧迫的教育考题:近年来,随着区域发展和人口集聚,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数量持续攀升。截至目前,全区中小学生已达14.62万,数量居中心城区之首。面对学生基数大、增长快的教育现实,如何在“有学上”的基础上,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上好学”,是这片地处海河西岸区域所面临的真正挑战。
“强教必先强师。”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为了答好这道推动教育优质均衡的“核心命题”,河西区将教师队伍作为教育发展的关键引擎,以系统性思维破解优质师资不均衡、新教师成长慢、骨干教师再提升难等现实难题,走出了一条以“人的高质量发展”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
多年来,河西区持续构筑人才高地,教师队伍中研究生以上学历人数、高级职称人数在全市领先。一支结构优、活力足、专业强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正在成为河西教育从“学有所教”迈向“学有优教”的关键支撑。
集团化办学破局:
新建校“开学即优质”
教师交流中骨干超七成
新学期第一天,河西区德贤小学校长周瑞和老师早早站在校门口,迎接学生返校。2018年,时任天津师范大学第二附属小学教学副校长的她,被派至新成立的德贤小学担任校长。7年来,周瑞不仅将师大二附小所浸润的“朴实、踏实、扎实”的文化基因带入德贤小学,更创新发展出“立德达贤”课程体系,使该校成为广受好评的学校。
为切实保障学位供给,河西区举全区之力加速资源扩容,5年来新建中小学16所。校舍建起来,教师怎么配?新学校如何快速成为“好学校”?
面对这道必答题,河西区以集团化办学为突破口,打破校际壁垒,推动师资共享和流动。目前全区已组建5个中学教育集团、6个小学教育集团和7个幼教集团,实现学段全覆盖、区域全辐射。
“我们通过‘交流轮岗+区管校聘’,构建‘三纵三横’教师流动网络,让教师真正‘活’起来、‘走’出去。”河西区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杨琳说,集团化办学为新建校的高起点、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师资保障和体系化支撑。
坐落于设计之都核心区的天津市新华中学河西学校今年9月正式投用。开学第一天就凭借高颜值和强师资赢得家长信任。其背后,正是新华中学与闽侯路小学“双优注入”的师资团队模式——母体校派出管理骨干和学科带头人,新建校“团队成型”、高位起步。
数据显示,河西区教师交流中骨干教师比例超过70%,有效实现了优质师资向新建校、薄弱校倾斜。集团化不再是“贴牌”,而是实打实的资源下沉、师资再造。
这种师资融合模式,不仅加速了新建校教师队伍的成熟,更在全区构建起干部教师培养与流动的可持续生态,为全区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新教师“加速成长”:
系统培养+精准赋能 助力“新手”变“能手”
去年9月开学季,教育部专家一行走进天津市滨湖中学,听了一堂令人心潮澎湃的思政课。课堂上,授课教师从3个生动的中国故事入手,深度剖析“怎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一时代课题。
(下转第4版)
(上接第1版)
课程结束后,专家全体起立为精彩的课程设计长时间鼓掌,为这位年轻的思政教师的课堂表现点赞。
这堂课的授课教师是彼时只有26岁的刘振颖。入职仅4年,她已从初登讲台的忐忑新人,蜕变为斩获多个国家级、市级奖项和荣誉,深受学生喜爱的优秀教师。她的快速成长,正是河西区对新入职青年教师开展系统化培养的生动体现。
新学校离不开新教师。新教师成长慢、实战弱,这题如何破?
为此,河西区构建了一套覆盖全员、贯穿全程的培养体系:“西岸希望之星”工程为入职初期教师定制“师徒结对+观摩+集训”的组合培养方案;“西岸教坛新秀”工程则以教学竞赛促反思、促提升,为优秀青年教师提供培养支持。更关键的是,全区打破教研、科研、培训壁垒,推动“研训一体”,为教师提供从国家到学校的四级成长路径和精准“培训菜单”。
同样受益于这一体系的,还有天津市景海道中学音乐教师孟亚娜。入职不到一年,她主持的课例《梁祝》在“基础教育精品课”遴选中入选“部级精品课”。成绩的取得,是区域系统化赋能、集团校“手把手”带教、教研员指导反复磨课的结果。“专家‘解渴式’培训直击我们新教师的真实痛点,”孟亚娜说,“在这里,成长有路、发展有桥。”
系统化的培养体系、精准化的赋能措施和全方位的支撑保障,为新教师搭建了快速成长的立交桥,也让每一位青年教师在河西区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在短时间内实现了从“新手”到“能手”的华丽转变。
骨干教师“再激发”:
金字塔式发展体系 让优秀者更优秀
拥有21年教龄的天津市第四中学语文教师王海涛,从事班主任工作19年。如今已是杰出津门班主任的他,特别感谢区里提供的体系化研修培训,让自己完成了从“经验型”到“反思型”教师的转型。如今,他主持的天津名班主任工作室已孵化出多节市级优秀课例,惠及更多师生。
面对资深教师发展动力减弱、专业提升空间受限等情况,河西区搭建了“西岸希望之星—教坛新秀—教坛骨干—教坛领航—教坛名师—教坛名家”六级金字塔式专业发展体系,打通教师终身成长通道。全区涌现出一大批如王海涛般的中坚力量与行业顶尖人才,为河西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
在这些优秀教师的引领和所有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全区教育成果显著、成绩斐然:品牌高中建设项目数量、教育教学科研成果认定数量、基础教育精品课遴选数量均位居全市第一;普通高中6个学科入选A等学科特色基地,在全市占比超33%;17个“国字号”教育改革实验项目相继落地河西,10个案例被教育部评为全国典型案例,区域教育影响力和示范性持续提升。
“在河西区教育系统,你永远有目标,永远在路上。”河西区第二十六幼儿园教师郭晓卉这样形容自己的工作状态。工作14年来,她从一名新手教师成长为市级骨干教师。郭晓卉表示:“对于我们来说,每个阶段的荣誉都是新的起点,需要持续努力,并且一直有为此努力的动力。”
这种持续向上的成长轨迹,还源于河西区精心创设的教师权益保障机制。
“我们推出精神、激励、发展、减负‘四位一体’权益保障矩阵,并调动区内各种社会资源,创新实施‘西岸教师礼遇行动’,通过发放礼遇证,让教师在消费、文化、医疗等方面享受实在优待。”河西区分管教育的副区长孟冬梅介绍,河西区让每位教师找到了成长坐标,获得了发展动力,形成了“人人追求卓越”的积极氛围,为骨干教师的持续成长提供了肥沃土壤和坚实保障。
从集团化流动打破资源壁垒,到系统化培养缩短新教师成熟周期;从金字塔式发展体系激励骨干教师持续成长,到礼遇行动营造尊师氛围……在这样的教育生态下,海河西岸,一大批好学校“立”起来,一大批好教师“站”上台,一大批好学生“长”成才。
“我们将始终坚持以教师发展为核心,持续推进高素质专业化干部教师队伍建设,为打造教育强区注入强大动力。”河西区委副书记梁春早表示。
在这场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核心命题”解答中,强师——就是河西区给出的最硬核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