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现代数字技术迅猛发展,教育信息化进程不断加快,在此背景下,思政课教学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案例教学作为思政课教学方法之一,有助于提高思政教育实效性,推动育人目标实现。传统思政课案例教学以文本叙述为主,无法有效满足大学生数字化、可视化、互动化的认知习惯和学习需求。数字技术具有沉浸性、交互性、智能化的特点,为创新案例教学模式开辟了新路径、提供了新方法。运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数字技术,将抽象的理论逻辑转化为“可感知”的具体情境,将静态的历史事件还原为动态的发展过程,推动单向的“知识灌输”转化为多项的探究体验,可构建思政课案例教学新生态,推动思政课内涵式发展,有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数字时代背景下提升思政课案例教学生动性的具体路径:
一是构建沉浸式虚拟案例情境。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新技术的出现,能够使思政课案例教学突破传统教学中仅凭文字、图片或视频等进行案例叙述的局限,通过创设高度仿真、超越时空限制的沉浸式环境,引导学生从“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体验者”。对此,需基于课程大纲和教学目标,利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技术精心遴选、开发设计教学案例。在讲授“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理念时,可组织学生前往社区进行实地调研,考察城市更新中的居民成套旧房改造实践,了解城市空间的优化、社区活力的再造与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间的内在关系,营造身临其境的“在场感”,有效激发学生情感共鸣,将课本知识变得可触摸、可感知,全方位培养学生的理想信念、家国情怀和价值观念,有效提升思政课案例教学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二是开发智能动态案例资源库。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拥有强大的内容生产能力、管理分析能力和个性化推送能力。依托这些技术,可构建智能动态案例资源库,将过去静态、孤立、更新滞后的案例资源,重构为动态交互、关联整合、持续迭代的资源形态。具体而言,其一,可利用大数据技术,对新闻媒体、学术期刊、政府报告、社交媒体平台等的文本、图像、音频、视频案例素材进行广泛采集、有效筛选、充分整合,按照理论主题、情感倾向等维度进行自动分类、标签化处理,以形成规模宏大、门类齐全的原始案例池。其二,利用自然语言处理和内容生成技术,对原始案例池进行深度加工。例如,利用AI自动生成案例的文献摘要、背景分析、关键知识点等,为教师备课提供丰富素材;利用AI算法分析学生案例点击率、停留时长、互动记录等学习行为数据,在此基础上构建“用户画像”,通过分析学生的知识薄弱点、兴趣偏好、认知水平等,对案例资源进行精准推送。
三是搭建跨域案例研学平台。运用云计算、5G、协同技术等,能够有效突破教室物理空间的局限,让大规模、跨地域的实时在线协同研讨成为可能,拓展思政课案例教学的深度和广度,打造更加广阔的社会课堂、更加宽阔的智慧场域,让多元主体在互动和碰撞中激发灵感。“智慧树”“ICLASS”等平台可通过创设云端案例研讨空间,为多校、多地师生和社会实践者共同参与案例分析研究提供机会。例如,教师在讲授“乡村振兴”主题时,可邀请各地区的乡村驻村干部、企业家、村民等通过视频连线的方式进入云端课堂,为学生讲解一线实践经验,分享心得感受,共同探讨现实问题。同时,不同高校、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可围绕同一个案例开展线上协作探究,利用共享文档、在线白板、即时通讯工具等进行任务分工,实现资料共享,开展观点辩论,共同撰写报告。在此过程中,案例分析演变为了一个个真实、复杂、多元的社会建构过程,提升了学习体验的生动性和深刻性。
四是创新人机协同案例叙事模式。提升思政课案例教学的生动性,不能仅仅依靠案例内容本身,还需创新案例叙述方式,优化案例探究过程。创建人机协同案例叙事模式的核心是设计并嵌入助学流程的“AI对话机器人”,将传统案例学习打造为一场深度对话、深度探索之旅。在案例研讨环节,可由AI扮演案例中的不同角色,解答学生问题,同时双方通过辩论研讨,探查事件细节,明晰人物背后的复杂关系,以“与历史对话”的新型体验提高学习的趣味性。除此之外,AI还可担任“思维教练”角色,采用“苏格拉底式”提问,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启发学生以批判性视角审视案例,自主挖掘案例背后的理论内涵和价值意蕴,锻炼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
数字时代背景下提升思政课案例教学生动性,并非技术的简单堆砌或生硬嫁接,而需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结合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充分发挥数字技术作用,创新案例教学的呈现方式,重塑互动过程、拓展空间场域、激发情感共鸣、引导深度思考,将思政课打造成一门让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金课”。
【作者为刘晨,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本文系上海工程技术大学2025年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学建设专项教育教学研究课题“数字技术背景下提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案例教学生动性研究”(课题编号:y202522010mz)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