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音乐文化
在青少年思政教育中的应用策略
日期:09-10
胡杰林 邹成 刘杰
红色音乐文化是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历程中沉淀积累下来的精神瑰宝,以旋律为笔,以歌词为墨,记录着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和理想信念,承载着民族复兴的壮阔征程和价值导向。网络时代背景下,信息多元化发展,冲击着青少年的文化选择,如何引导青少年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红色基因,成为思政教育的重要课题。红色音乐文化旋律激昂、歌词隽永,具有独特的艺术感染力,能够跨越时空,为连接历史与当下、传承红色基因提供生动载体。探索红色音乐文化融入青少年思政教育的路径,能够有效突破传统思政教育单向灌输模式,让青少年在旋律浸润中感悟革命精神,在歌词解读中理解时代使命,提高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培养更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一是构建多维课程体系,推动音乐文化融入思政教育。一方面,需要优化课程内容,改革传统的以简单歌曲学习、传唱为主的学习方法,建立多维知识图谱,涵盖“音乐本体+历史背景+精神内涵+时代价值”等多个方面。例如,在音乐赏析课中,围绕《黄河大合唱》教师可组织学生剖析其创作的时代背景,分析音乐语言特色,了解歌词文学意象,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品蕴含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不屈斗志,并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其二,丰富课程形态,构建立体化、层级化架构,涵盖“必修课程+校本选修课程+主体活动课程”等多个方面。必修课程主要包括思政、音乐、历史等核心课程,校本选修课程可以开设“红色经典音乐鉴赏”“革命音乐中的党史”等,主题活动课程则可以主题班会、艺术节、团日活动的方式呈现出来。
二是创新沉浸式教学场域,激发情感体验与价值认同。发挥红色音乐文化的教育效能,需要充分激发青少年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与价值认同。因此,教育者需要改变“单项知识灌输”的传统教学模式,创设具有代入感、互动性、感染力的教学场域。对此,可以利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现代信息技术,开展情境化教学。其一,在教学过程中,可对“南湖红船”“延安窑洞”等标志性历史场景进行还原复刻,同步播放或现场演奏与场景相关的音乐作品,通过打造视听融合,身临其境的“历史现场”,增强情感冲击力,深化学生对历史事件的了解。其二,组织师生共同创作,基于数字技术编排以红色音乐为主题的音乐剧、情景剧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角色扮演,创新台词表达,深刻体会革命先辈的理想信念和家国情怀。其三,开发交互式“红色音乐数字博物馆”,建设“红色音乐云展厅”,收集整理优质视频资源、珍贵历史影像,开发互动答题、虚拟导览、创作背景解析等功能模块,为学生提供可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的空间和平台。
三是深化校外协同育人,拓展育人场域与社会联结。其一,全面整合、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组织学生参观革命纪念馆、历史博物馆、名人故居、烈士陵园等,在参观过程中播放相关红色音乐,还可以在参观现场策划小型音乐会、举行音乐朗诵等,使静态的历史文物与动态的音乐旋律交相辉映,强化学生的历史认知和情感联结。其二,建立常态化合作机制。学校可邀请音乐理论学者、艺术家、老战士等走进校园,或者组织学生走进国家剧院、中央民族乐团等,通过举办以红色音乐为主题的工作坊、大师课、艺术沙龙等,让学生理解经典作品创作背后的心路历程,提高红色音乐教育的专业深度。其三,设计社会实践活动。在国庆节、建军节、建党节等重大纪念日,组织学生文艺骨干深入社区、乡村、部队、企业等,开展“红色旋律进万家”公益慰问演出,利用艺术才华服务奉献社会,有效传播红色音乐文化,丰富群众精神生活,同时深化学生对作品社会价值的理解,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红色音乐文化承载着信仰之力和理想之光,为浸润青少年心灵提供了精神养分,为铸魂育人提供了鲜活教材。以多维课程体系搭建认知桥梁,以沉浸式场域唤醒情感共鸣,以校外实践延伸成长触角,推动红色音符融入青少年精神血脉,转化为砥砺前行的信念力量。
【作者为胡杰林,邹成,刘杰,湘中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本文系邵阳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五育并举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实践研究”(项目编号:SYGH24138)、邵阳市社科联课题“红色文化赋能大专院校心理韧性培育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5YBB59)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