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天津日报

师者如光:微以致远,点亮山河(图)

日期:09-10
字号:
版面:第10版:乡村振兴       上一篇    下一篇

记者 徐杨 徐丽 王音 李杨 辛璇 史莺   姚庆芹

  刘璐

  田鹏

  王建新

  付军

  刘瑞辉

  真正的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在第41个教师节到来之际,我们特别记录了6位乡村教师如何用生命点亮生命的动人故事。他们有的让千年非遗在年轻人手中重生,有的在雪域高原播下美育的种子,有的用日记本连接孩子的心灵,有的用一份自编报打开看世界的窗,有的以乡情润泽英语课堂,有的用电烙铁焊接收获与梦想。

  这些教师用爱心与智慧诠释教育的真谛,用坚守与创新点燃孩子们的梦想。他们平凡而伟大的故事,展现了新时代教育工作者的风采,也让我们深刻体会到——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心灵的唤醒和生命的点亮。

  夜校传香者 非遗润心田

  19时30分,津南区海棠街道品尚花园社区的教室里,一缕缕香气悄然弥漫。乳香、降真、云香草等天然香料,整齐排列在一个个透明玻璃罐中,细腻纹理与自然色泽清晰可见,围坐桌前的近20位年轻人目不转睛地盯着。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天津商务职业学院金融学院非遗工坊特聘指导教师付军,逐一拿起玻璃罐缓缓递向大家:“凑近轻嗅,慢慢感受每种香料的独特气息。”

  自今年3月海棠街道青年夜校开办以来,这样的场景每周如期上演。依托“精准对接青年需求”的办学理念,夜校开设了文化传承、生活美学、兴趣拓展等5大类近10门课程。付军的传统制香课凭借“可触摸、可参与”的体验,成为最受欢迎的课程之一。

  付军与制香的缘分要从2003年说起。那时,他跟随祖父、父亲学习制香工艺,严苛的家传教学让他完整掌握了家族独特的制香方法。多年来,他不仅恢复并研发出拙贝罗、雀舌、鹅梨等多款传统香品,还深入钻研南宋以来的古法制香技术,将其与家族技艺相融合,让古老的制香技艺焕发新活力。

  如今,身兼青年夜校教师与高校非遗工坊指导教师双重身份的他,更把“传承”二字的意义延伸到了培育青年一代上。

  “以前总觉得非遗离我们很遥远,直到上了付军老师的课才发现原来香道就在生活里。”学员刘燕说,付军老师的课不只是教手艺,更会带着大家寻访自然香材、复原古方,甚至一起研发符合当代人需求的“新香方”。刘燕说:“在揉香、品香的过程中,我慢慢体会到传统文化里的宁静与雅致,这种感觉特别难得。”

  在付军看来,青年夜校是非遗走进生活的重要桥梁。“非遗不该只存于故纸堆和博物馆,更应该被年轻人亲手制作、亲身感受。”因此,他的课堂没有晦涩的说教,而是从生活场景切入,让学员们在动手实践中理解香文化的内涵。

  除了青年夜校,付军在天津商务职业学院金融学院的非遗工坊里,也用同样的耐心与热情感染着学生。他带领学生挖掘香文化与现代生活的结合点,尝试将香道元素融入文创设计,让更多年轻人成为非遗传承的“新鲜血液”。

  “无论是夜校学员还是高校学生,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都让我很感动。”付军说,看着越来越多的青年人主动走近非遗、传承非遗,他觉得自己的付出格外有意义。

  22时,课程接近尾声,学员们小心翼翼地捧着自己制作的香品,脸上满是成就感。付军逐一查看,细致地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希望这缕香气,能成为大家与传统文化连接的纽带,让非遗真正活在大家的手上、心里。” 付军说。

  美育播种者 思政绘新篇

  “咱们仔细观察这些瓷器的纹路,纹线、方格、菱形、连弧,不同的线条交织,像一道道年轮诉说着历史的沧桑……”

  新学期伊始,西藏昌都市丁青县桑多乡小学教室里,王建新正带领孩子赏析文物之美。孩子们睁大眼睛凑到文物图片前,仔细观看纹路的走向,将文物的模样印进心里。

  王建新是天津师范大学北辰实验学校的美术教师,今年主动响应国家号召,加入“津石榴”西部支教团,远赴雪域高原播撒教育之种。

  他就地取材,把昌都市附近的卡若遗址融入教学素材,用美育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在他的讲述中,学生们更加熟悉“家门口”的历史文物了。

  2010年,刚从师范院校毕业的王建新,放弃了城区学校的工作机会,主动请缨来到北辰区一所乡村学校——双口镇线河小学任教。那时,学校条件简陋,没有专业画室,王建新就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他带着学生蹲在田埂上,看麦苗从土里冒出嫩芽,教大家用颜料把这抹生机画在纸上。废纸箱、枯树枝,经他和学生们的巧手剪剪粘粘,变成了教室里挂着的彩色小灯笼、田埂上立着的稻草人。

  为了让乡土文化在孩子们心中扎根,王建新牵头成立了“北辰农民画工作室”,手把手教学生剪窗花、绘农忙图景,从握剪刀的姿势、运笔的力度开始,一点点耐心指导。11年间,他培养的学生多次在市级美术比赛中获奖。而他最珍视的,是孩子们送的那些画满笑脸的贺卡 ——“看到孩子们眼里有光,再苦也值”。

  2021年,王建新调到天津师范大学北辰实验学校。面对这所刚起步的学校,他又一次主动扛起责任。白天,他是带着学生观察校园四季变化的“孩子王”。晚上,他在办公室伏案到深夜,编写“美述节气”绘本。

  他带学生走进天津博物馆、平津战役纪念馆,让孩子们在画革命文物、绘英雄事迹的过程中接受红色教育。有个孩子画完“长征路上的小战士”后,认真地对王建新说:“我现在知道长征有多难了,以后我也要像小战士一样勇敢。”听到这话,王建新知道,思政教育的种子已经在孩子心中悄悄发芽。

  “不管在什么地方,我的初心都不会变,我要用画笔点亮孩子的梦想,用文化滋养孩子的心灵。”王建新话语坚定。他正用自己的坚守与热爱,在教育长卷上继续书写更动人的篇章。

  乡村守望者 日记载深情

  “姚老师,这是我这周的日记,您还能帮我看看吗?”初秋的早晨,乡村小学的门口,已升入中学的学生李岩攥着日记本,笑着递给来上班的姚庆芹。小小的日记本,见证了静海区中旺镇大曲河小学教师姚庆芹孜孜不倦的教学生涯。

  1990年从师范类学校毕业后,姚庆芹便扎根乡村教育,成为一位深受学生爱戴和家长信赖的好老师。2013年,面对学生写作能力薄弱的难题,她牵头启动“小学高年级微型日记研究”市级课题。根据乡村学生的特点,姚庆芹让学生努力从课堂中取材,从田间地头取材,从学校的树林飞鸟中取材,从家里父母的农活中取材。同时她也给自己定下“硬规矩”,全班几十名学生每天的日记必须逐份批阅。学生们写满红黑两色字迹的日记本,成了她书架上最珍贵的藏品。

  在姚庆芹的眼里,学生就像自己的孩子,更是一颗颗闪亮的星。2024年,在甘肃省镇原县支教期间,姚庆芹发现班上的学生嘉嘉具有表演天赋,她便向班主任建议,给孩子一个在艺术节上展示才华的机会。备受鼓舞的嘉嘉刻苦练习,演出效果非常好,从此收获了自信,学业和特长都有了很大进步,赢得了同学、老师和家长的一致赞赏。

  在生活上,姚庆芹更是对学生关心与爱护。在丈夫的眼里,她就是一个十足的“工作狂”;在儿子的眼里,她把学生看得比亲儿子还亲。有一次,班上的学生强强因与父母闹矛盾离家出走,姚庆芹得知后立即冲出家门,用了近3小时才在深夜的小路上找到了他。之后半个多月,她成了强强的“临时妈妈”,照顾他起居还关心他的学业,其间又一点点化解了母子间的隔阂。她与学生之间的故事,桩桩件件,看似平凡,却满含深情。因为这一份贴心与关爱,背地里,学生们都亲切地喊姚庆芹“姚妈妈”。

  几十年来,为了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姚庆芹主动去天津师范大学进修,先后主持7个市、区级课题,4次参加双优课大赛,3次参加教师技能大赛,几十篇论文获奖。有人忍不住问她,这样拼命工作学习为了啥?姚庆芹回答:“我充电是为了孩子们,乡村的孩子要想不落伍,教师得先赶上趟儿。”

  如今,姚庆芹已成为区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名教师,却从不躺在“舒适圈”里,而是潜心研究,积极响应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她手把手地指导学校的青年教师和新手班主任,创新论文、技能大赛,她带头报名;岗前培训、专题讲座,她倾囊相授。短短几年,学校青年教师的业务能力迅速提升,在各项教育教学活动中崭露头角。

  35载春秋流转,姚庆芹从青春韶华走到鬓染微霜,始终醉心于乡村教育。“一面教,一面学;一面当先生,一面当学生。”她坚守着这句教育格言,时刻不忘践行教育初心。

  创新陪伴者 报纸启心灵

  “同学们,暑假大家有没有看过《浪浪山小妖怪》?每一个普通人都有自己需要翻越的浪浪山,如果高中也是一座山,那么恭喜大家,经过一路风雨兼程,我们将开始登顶最高峰,那就是高三!等待我们的不仅是挑战,更藏着无数成长的惊喜!”

  9月4日,在宁河区芦台一中高三年级的“开学第一课”现场,年级组长刘璐将热门动画与备考生活巧妙结合,台下原本略带紧张的学生们露出了放松的笑容。这场将热门IP与备考生活巧妙相连的“第一课”,让严肃的“动员会”变成了充满共鸣的成长对话。

  这堂别出心裁的开学课,不过是刘璐21年教学生涯中,无数个“温暖注脚”之一。2004年大学毕业后,这个把“当老师”写进童年梦想的姑娘,一头扎进了芦台一中的高中历史课堂。近10年班主任生涯里,她的作息表延伸至学校的8小时之外,早来晚走、披星戴月成为常态,呕心沥血、耐心开导更是日常。

  “班主任的工作不是下班后就结束,需要一直陪伴学生前行,要做的也不仅仅是授课,还需要关注他们的心理变化,应对学习和成长的挑战。”刘璐说。为此,她持续学习并更新德育理念,在2015年获得天津市中小学心理辅导教师资格,并于2020年开始兼任学校心理健康指导教师。

  这份“长期陪伴”最终转化为丰硕的成长果实:刘璐带过的班级里,多名学生考入清华、北大、人大等顶尖高校。更令人欣慰的是,一些学生受到她的影响,毕业后也走上了三尺讲台。

  如果说日常陪伴是细水长流的温暖,那么刘璐创办的年级自编报《启新》则是她为孩子们打开的另一扇窗。这份年级自编报《启新》,从策划到采编,从排版到印刷,每一个环节刘璐都亲力亲为。它不仅是年级德育的承载平台,更是师生间交流的纽带。在这里,有对当下热点的时评锐见,有对经典美文素材的呈现,还有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心理疏导……包罗万象的自编报就像一扇窗,让学生借以开阔眼界见到更大的世界;也像一座桥梁,连接着学生的现在与未来,让他们在文字的世界里找到归属感与成就感。

  “看,这是我们最新的一期,主题是抗战胜利80周年阅兵的细节,还有高三开学适应主题,从学生关注的热点入手,激发他们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刘璐说。截至目前,《启新》自编报已出版312期,共计120多万字,成为学生们高中生涯中的温情陪伴。

  “教师最幸福的时刻,莫过于看着孩子们带着勇气走向更广阔的天地。未来,我还会继续坚守在这三尺讲台,与孩子们共同成长。”刘璐说。

  微光点燃者 乡情育桃李

  能被评选为全国模范教师,刘瑞辉的教学能力和水平有目共睹,但为何坚持扎根乡村近30载?他感慨良多:“宝坻区八门城镇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我对这片土地有很深的感情。因此1996年学成毕业后,我放弃了更好的工作机会,回到八门城镇中学担任英语教师。但我发现,想要教好孩子,只有热情还不够,得找对方法。”

  原来,初登讲台时,刘瑞辉对学生非常严格,却总是不能和学生“拧成一股绳”。他及时调整教学方式,尝试和学生做朋友,下课时与孩子们“打成一片”。渐渐地,学生们有什么事都愿意和他说。

  一天,一名平日成绩不错的学生突然扔下一句“不想上学了”,便拎起书包离开了学校。刘瑞辉课后来到学生家中,当时正是农忙时节,家中只有孩子年迈的奶奶。老人告诉他,孩子平时特别懂事,因为家庭并不富裕,就想帮家长务农挣钱。在刘瑞辉老师苦口婆心的劝说下,这名学生重返校园,学习更加刻苦,刘瑞辉对这名学生也时常接济、嘘寒问暖。后来,这名学生以优异成绩考上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如今事业有成。

  “孩子时常回来看我,逢年过节打电话、发微信问候。像这样的孩子,这些年我教了太多太多,如果问我为何坚守在乡村一线,这些优秀的学生就是答案。”他笑着说。

  2014年,刘瑞辉接受新的教学任务,来到中瞿阝小学任教。

  “I keep on hitting the ground, I always get up now to see what is next(我总是跌倒,但也要重新站起来,面对接下来的挑战)……”

  新学期开学,一首充满力量的励志英文歌曲唱响在八门城镇中瞿阝小学校园里。学生们流利的英语脱口而出——全国模范教师、该校英语教师刘瑞辉以这样创新的教学方式,让孩子们开启了快乐学习之旅。

  “别看现在孩子们英语口语水平不错,就连低年级学生都能进行简单对话,但以前‘哑巴英语’很普遍。”刘瑞辉告诉记者,中瞿阝小学的学生来自大山庄、杨岗庄、西于瞿阝、张五店等学校周边的8个村子,乡村学生英语基础相对薄弱,家庭教育资源明显不足,还有部分留守儿童。因此乡村教师肩负的责任更重——除教授知识外,老师更像是学生的朋友、亲人,小到他们的衣食住行,大到人生观的建立,如同一缕微光,照亮孩子的成长之路。

  2018年9月,刘瑞辉前往新疆和田地区民丰县县城小学支教,这里的孩子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性非常高,但基础十分薄弱。他便把天津的乡村教学经验复制到这里。一方面,让孩子们先从口语练起,培养语感;另一方面,把教学经验毫无保留地分享给当地教师,夯实教学基础。

  “现如今,乡村学校添置了不少多媒体智能教学设备,大大激发孩子们学习的兴趣,成绩也是突飞猛进。在这个过程中,我了解到很多新疆教师,都是毕业于北京、天津、江苏、广东等省市的新疆班,他们有机会在大城市就业,却依然带着情怀回到家乡教书育人。看到在乡村大地上,还有这么多和我一样的‘坚守者’,我感到无比欣慰,也更加了坚定扎根乡村教书育人的决心。”他说。

  匠心育人者 奉献获快乐

  清晨,蓟州区最南端的洼区还笼罩在薄雾中,田鹏已经坐在办公桌前仔细翻阅着教案。“这一点学生们理解起来有困难,得想个更生动的办法……”他在笔记本上写写画画,不一会儿一个个图示已跃然纸上。

  这已是田鹏扎根蓟州区下仓镇草场中心小学的第12个春秋。2014年,这个农村出身的小伙子踏入这片洼区,不断精研课堂教学,更以电子焊接为支点,撬动着无数孩子的梦想。

  2017年春,为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田鹏拜入国家级数学名师孟庆阳门下,他时常奔波于学校与城区工作室之间,往返60多公里,顾不上吃午饭,只为将前沿教学理念与授课方法带回乡村。

  坚持与执着,使田鹏的教学能力突飞猛进,在专业领域收获多项奖励:2024年4月荣获小学数学教学改革优质课堂评比市级一等奖;两节课获评市级“精品课”;近5年累计有14节课获区级奖项。

  田鹏不仅在专业上取得了突破,更让孩子们爱上了数学。“田老师总能把枯燥的数学讲得超有趣,我现在每天都盼着上数学课呢!”一名学生这样说。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作为蓟州区小学数学师徒工作室的老师,田鹏对这些“学生老师”总是倾囊相授。团队的青年教师来自全区8个乡镇,50多公里的车程、每天3个小时的线上交流、周末的集体备课成为常态。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些青年教师在教学比赛中崭露头角——蒙文杰老师代表蓟州区参加天津市故事思政大赛,获得市级特等奖,还有5名青年教师参加了区级公开课展示。

  除了数学教学,田鹏还身兼数职:班主任、党务工作者、德育工作者、学科教研组长。但他从不觉得辛苦,反而将这些工作转化为育人资源。他打破学科界限,带领学生在征文、朗诵、绘画、无人机等10余项赛事中崭露头角,指导的电子焊接项目在劳动技能大赛中连续四届斩获市级大奖。

  田鹏曾带领的“电子焊接班”是因全班同学喜好电子焊接而得名的特色班,是获得“市级优秀”的明星班集体,荣耀的背后是用匠心与汗水铺就的新时代育人之路:20多双磨破的手套、近200米被消耗的焊丝、焊接的855个电路板、15000多字密密麻麻记录着焊接核心要点的手写稿,孩子们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

  “专注、严谨、精益求精”的焊接精神,成为他们班级的独特文化,时刻诠释着“匠心育人”的真谛。有次班会课上,学生张佳兴红着眼眶说:“老师,我也想焊接出守护祖国的钢铁长城!”那一刻,教室里掌声雷动。

  “追求的是事业,热爱的是学生,磨炼的是意志,体现的是精神,收获的是快乐。”这是田鹏11年如一日的坚守,也是他对乡村教育最深情的告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