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学平 郭振
对话人:
梁学平 天津商业大学经济学院院长
郭 振 本报评论员
营商“软环境”提升发展“硬实力”。懂企业、懂市场、懂需求,着力提升服务能力,对于激发各类经营主体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至关重要。
郭振:不久前,我市出台《关于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的意见》,发布一揽子措施。从“有什么给什么”到“需要什么给什么”,服务企业的政策措施越来越精准。市场在变、企业在变,需求也在发生变化,您认为应如何读懂这些新变化,更好地为经营主体赋能?
梁学平:读懂这些变化,更好地为经营主体赋能,不仅包括理念、工具的转变——从给政策到给场景、善用大模型等新工具,提供靶向服务,还包括模式、生态的转变——从过去的单点扶持、部门单兵作战,到多部门联合为企业全生命周期、产业链全链条赋能。企业的需求是多元的、动态的,只有站在企业角度思考问题,创新工作方法,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手段进一步提升动态感知能力,摸清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的需求等,才能更好地为企业提供精细化的服务。
郭振:强化应用场景供给,是当前服务企业的一个重要方向。探索更多场景落地路径,支持各类经营主体在发展中加强对接合作,共创共建共享应用场景,不仅可以服务现有企业,还有助于招商引资。
梁学平:应用场景是科技成果转化的核心环节,场景建设是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聚焦科技创新、产业升级、“两业融合”等领域挖掘一批场景资源,加大跨部门跨区域协同力度,可以更好满足企业对全域性系统性场景需求。天开高教科创园成立不久,便与我市12条产业链重点企业联合成立天开应用场景联盟,通过一对一应用场景对接,促进高校、院所、企业深度沟通,从而帮助初创企业更好成长。当然,场景建设需因地制宜,以需求为牵引,让企业、高校院所、行业协会等更好联动。此外,推动场景建设还需在审批流程、风险分担等方面不断优化,在深化改革中打造更多应用场景。
郭振:大数据时代,数据要素既能优化资源配置、帮助企业降低生产成本,又能成为公共服务的“倍增器”,让服务更加精准高效。用好数据要素,将更好赋能营商环境高质量发展。
梁学平:数据的作用不只是优化流程,当各种数据汇聚关联,相关部门可以为企业精准画像,监管和服务也会更有针对性。过去,有些企业在申报项目时,可能不知道够不够条件,不知道该做哪些准备,甚至不知道自己可以享受哪些优惠政策。现在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进行对比匹配、智能分析,可以让企业享受更多“免审即享”政策红利,同时还可以有效降低上门频次,更好实现“有求必应、无事不扰”。
郭振:营商环境不仅需要具体而微的措施,还需要整体氛围的营造。小店经济、街面经济越是健康、繁荣,发展的韧性就会越足。
梁学平:优化营商环境是一个持续升级的过程。服务的升级、政策的供给,为的是打造良好的生态,这个生态不仅要有质量,也要有温度。相关部门为企业解决问题,与企业共同成长,城市也不断“旧貌换新颜”,汇聚人气、商气。在城市更新改造的过程中,无论是热电厂老厂房改造为现代商场的金茂汇,还是从棉纺厂厂房焕新为创意街区的棉3创意街区,工业遗存重获新生,在改善城市风貌、提升城市能级的同时,赋予城市更多人情味儿和烟火气,让城市更具年轻态、更有精气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