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津科技大学,有这样一个以“明德修业,格物笃行”为座右铭的优秀教师集体——由程博闻教授领衔的生物基纤维材料教师团队。团队历经五十四载建设发展,赓续使命、薪火相传,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耕生物基纤维材料领域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让技术扎根产业一线,将智慧注入国家新材料发展战略,用科研突破回应国家重大需求,以育人成果支撑产业发展进步,书写了一曲轻工报国的时代赞歌。
锚定国家战略
锻造科技创新硬核实力
“科研要向国家最需要的地方聚焦。”团队始终紧盯轻工、农林、能源、“双碳”等领域对高性能纤维新材料的战略需求,突破生物基微纳纤维与竹纤维高品质精制浆制备关键技术,攻克柔性微纳纤维及复合材料高效绿色制造及产业化的世界级难题,助力我国生物基纤维原料自主可控体系的构建。团队成功获批组建“生物基纤维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标志着其跻身我国纤维材料科技创新的前沿行列。
团队负责人程博闻教授更是以 “材”铸盾,深耕医卫防护纤维材料领域。经过多年攻关,他带领团队开发了一系列新型熔喷非织造材料,先后突破耐久驻极功能母粒、高效水驻极母粒及水电双驻极等技术难题,使产品滤效与滤阻均达国际领先水平,打破国外公司长期技术垄断。同时,他带领团队助力企业建成12条驻极母粒生产线、21条电驻极和3条在线水驻极熔喷生产线,为百余家企业提供技术服务。上述相关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构筑起守护人民生命健康的 “科技屏障”。
聚焦成果转化
赋能纤维材料升级迭代
“科研不能只停在实验室,要走进生产一线才能体现价值”。团队秉持这一理念,针对生物基纤维原料绿色智造程度低、高端高值应用基础薄弱、标准体系不健全等瓶颈,深耕熔喷微纳交替纤维、聚乳酸纤维、纤维素纳米纤维等核心技术攻关与产业推广,并在天津泰达洁净材料有限公司、万华化学集团等实现产业化落地。
目前,团队技术与产品广泛应用于防霾抗疫、医卫防护、能源环保、生物医药、石油化工等领域,为百余家行业龙头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团队所开发产品出口欧美、东南亚30多个国家和地区;为东盟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培训科研人员100余名,实现“技术出海”,为轻工行业国际化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深化产教融合
培育轻工行业栋梁之才
“为产业育英才,为国家储栋梁”。团队立足轻工特色,创新构建 “思政耦合+产学研结合+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三维三合”人才培养模式,打造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深挖课程思政元素,以家国情怀厚植学生 “轻工报国”信念;深化科教协同,将生物基纤维材料前沿成果融入课堂,提升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推动多学科交叉,拓展教学边界,培养学生跨学科创新思维。
团队先后走出天津市教学名师3人,育人经验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和天津市教学成果特等奖,精心打造5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所主编的《植物纤维化学》等国家级教材自出版至今一直作为我国高校轻工类核心教材,影响着一代代轻工学子。近年来,团队培养的学生斩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金奖等高水平竞赛奖项30余项,更培育出国家级和省部级高层次人才10余人次,为天津乃至全国轻工产业发展输送了大批骨干力量。
秉持以“材”报国
涌动轻工发展时代新能
从突破“卡脖子”技术到守护民生健康,从培育行业英才到践行报国之志,这支扎根津门沃土,始终与我国轻工材料发展同频共振的先锋团队,将秉“心有大我、至诚报国”之志,循“明德修业,格物笃行”之训,为服务天津高质量发展,为教育强国和科技强国建设注入更多“天科力量”。“我们要让生物基纤维技术既顶天立地,又服务民生,为国家和天津市轻工和材料领域发展进步贡献更大新质动能。”程博闻教授一席话语,道出了这支团队的使命与担当。
通讯员 刘莹莹 郑宁 李瑞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