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天津日报

杰阁千寻藏贝叶(图)

日期:09-09
字号:
版面:第12版:满庭芳       上一篇    下一篇

章用秀

  现今的铃铛阁中学旧时为稽古寺藏经阁,主体建筑两层,因阁基高出地面丈许,虽为两层,望上去却是巍峨轩昂,气势不凡。蜚声海内的“天津卫三宗宝:鼓楼、炮台、铃铛阁”,指的就是此“阁”。

  铃铛阁为砖木结构形式的古老建筑,风格古朴庄严,通体雕梁画栋,蔚为壮观。关于它的坐落地点和修建年代,据《新校天津卫志》载:“藏经阁,在城外西北角。”《天津县新志》卷二十五载:“藏经阁在城西稽古寺,明万历七年(1579)建,重檐回出,风铃远闻数里,人呼为铃铛阁。”清人汪沆诗云:“駊駥高阁接青冥,甲乙签排贝叶经。静绮阑干看落照,忽闻天半响风铃。”且有小注称:“稽古寺有藏经阁,一名铃铛阁,杰崎西郭,可供远眺。”《志余随笔》描述说“阁两层,宽五楹,飞檐四出,如鸟张翼”,并且“椽端各系以铜铃,长尺余,四周多至千百,每风起铃动,先后疾徐,参差不断,声之到耳若有波浪,清澈可闻二三里”。在飞檐奇突的阁顶,四周屋脊房椽各端,皆系以精制铜铃千余只,不仅美化了整个建筑,又可防禽鸟栖息筑巢而玷污楼阁,真可谓一大景观。每有微风习习,铜铃便发出悦耳的碰撞声,传至数里,更为天津卫增色不少。随着时间的推移,天津人便将稽古寺这一整体建筑融为铃铛阁了,铃铛阁便叫响了。近年也有人经过考证认为,稽古寺与海会寺东西毗邻,铃铛阁当位于两寺之间,此说也有一定根据。

  早年的铃铛阁内藏佛经16柜,其中《大藏经》几乎包括全部汉语佛教经典,版本上乘,十分珍贵。后因稽古寺年久失修,遂于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由僧人含光及天津道署捐资重修,特请来南方名匠,仿照黄鹤楼款式修葺一新。同时扩建平房数间,以作考文之需。凡未进仕的读书人均可报名在此应试。官方命题,士子答卷,成绩优良者皆酬以奖金。从而吸引了许多学子,故当时铃铛阁又有“寒士赖以举火者不乏其人”之说。

  《曝书亭集》卷六十七收入的《天津卫稽古寺重修藏经阁记》一文详细记载了当时铃铛阁的景况:“天津卫属京畿之冲,城之西门有稽古寺,藏经之阁峙焉。地近海多风,飞沙晦冥。岁未久,阁圮。浮屠含光者新之……夕阳在衣,风铃铮然,翔鸟上下,为之目旷心怡。含光语予曰:‘凡吾材之所需,井税之人,升盎之储,积之累年始成焉。惮阁之颓,而经藏将失也。’今缙绅学士,诵法周孔,其于《六经》百氏之书,旧闻放失,往往置勿问。而府州县学或倾废不治,不有愧于佛氏之徒也哉!浮屠之言,虽非圣人所与,而能崇奉其教,以兴废自任如含光者,殆亦圣人之徒之所进也。遂为文以记之。”该文作者朱彝尊(1629—1709)乃浙江秀水人,浙西词派创始人,康熙十八年(1679)以布衣举博学鸿词科,授翰林院检讨,参与修撰《明史》,曾多次来津。《天津卫稽古寺重修藏经阁记》的写作时间应在他50岁入选翰林之前。

  清乾隆、嘉庆年间,津门文风大盛,铃铛阁又设置了藏书楼。书籍大部分为当时社会名流所捐赠,多为稀世之珍。海内孤本达数百种之多,尤以元、明人手抄本及六朝写经四十余卷最为珍贵。据《县志》载,每年农历六月初六为“晒经节”,是日阁内全部藏书均置于阳光下晾晒,驱虫防腐,并借此良机供人阅览,以飨读者。当时津门一些文人学士纷至沓来,先睹为快,一时间盛况空前。

  光绪十三年(1887),因稽古寺僧人沙圆、普泽不守清规,先后变产挥霍,违律潜逃,寺内无主。邑绅崔铨、杨云章等十余人将寺院改作“稽古书院”,以经解诗赋课士。光绪十八年(1892),因稽古寺附近一木材厂失火殃及铃铛阁,可惜这一著名古迹被付之一炬,成为千古憾事。后来津人才有“鼓楼拆炮台倒,大火烧了铃铛阁”的说法。据说起火的原因是铃铛阁旁有空地不及一亩,被一木商购去栈存木料,并在阁旁建屋。有数人每日锯木,然后将所锯木板立在阁墙下晾晒。一日不慎失火,邻人闻警争先救火,而这个木商却持刀站在门口,禁止人们入内救火。木商只顾搬抢木材,时值西北风大作,火势蔓延,结果铃铛阁全部被焚,阁中藏经也未幸免于难。还有传闻,阁中所藏经书有数部为一乡邻居士借去抄阅,火后归还。果真如此,则那些珍贵佛经尚能保存若干,也算是天津的幸事了。

  铃铛阁焚毁后,光绪二十七年(1901),由津门学者高凌雯、王世芸等倡议以稽古书院为基础创办天津普通学堂,并起名为“天津官立学堂”。随着历史的变迁,这所早期学堂多次更名为“官立中学堂、天津府中学堂、天津中学堂、河北省立天津中学堂、天津市立第一中学、直隶省立第一中学”等,新中国成立后改名为“天津市第三中学”。1960年第三中学迁校移址,原校址为现在的铃铛阁中学。

  徜徉在芥园道上,你会瞧见铃铛阁中学那古朴庄重的门楼。在这块宝地上,我们看到了操场上那棵参天的古树又抽出了新枝,吐出了新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