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天津日报

电波永不消逝(图)

日期:09-09
字号:
版面:第12版:满庭芳       上一篇    下一篇

杨仲达   题图为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剧照

  八一电影制片厂摄制的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自1958年上映以来,一直被奉为经典之作。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反映党在隐蔽战线与敌斗争的电影,它不追求惊心动魄的情节,而是不疾不徐,娓娓道来,讲究含蓄的情感和内在的张力。

  影片的故事主体在上海,那里的地下党千方百计地与延安保持联系,那条红色的电波将两地紧紧联系在一起。延安自从1937年1月成为中共中央驻地之后,就是无数青年向往的革命圣地。这部电影片头的主题曲《延安颂》即奠定了它的感情基调,对于延安寄予了深切的感情,这首歌曲并不是为电影量身定做的,而是由莫耶作词、郑律成作曲,创作于1938年的延安,是当时的青年对延安真切情怀的反映。“夕阳照耀着山头的塔影,月色映照着河边的流萤。春风吹遍了坦平的原野,群山结成了坚固的围屏。啊,延安!你这庄严雄伟的古城,到处传遍了抗战的歌声……”这首歌曲为这部电影增色不少。巧合的是歌曲和电影中的情境都产生于1938年,却在1958年被电影创作者巧妙地糅合在一起。我在为这妙手赞叹之余,也不禁想去追寻其后的细节。直至我读到这部电影的原始剧本,才从中窥到端倪。

  1958年6月,群众出版社出版了《永不消逝的电波》的电影剧本。在当年的4月6日,剧本已经完成了第9稿,而这时候电影已经上映。也就是说,这个剧本不是电影的最终版本。

  书中的一段文字是这样写的:“领导同志推开窑洞的窗户,通过窗框我们看见了延安的黎明:对面山头上的宝塔隐在薄雾之中,山下的延河闪着白光,灰色的延安城墙还在朦胧地沉睡着……一阵凉风吹来远处的歌声:‘啊,延安,你这庄严雄伟的古城’……”

  原来是这样,是这部电影的编剧将这首《延安颂》率先设计到电影的内容之中,在摄制时它更成为电影的主题曲,虽不是量身定做,却与电影内容非常契合,电影和歌曲的艺术性在此相得益彰。

  开窗的这一段情节,被电影导演所采纳,我在观看的时候也注意到了这个镜头。男女主人公李侠和何兰芬在正式结婚三年之后的中秋之夜,在上海也有一个开窗赏月的镜头,算是前后呼应。

  在延安的男主人公李侠本想去抗日前线,后来接受组织的安排来到上海,这里是另一个前线。在上海的纺织女工何兰芬与李侠根据工作需要假扮夫妻,在艰苦、复杂、危险的环境里,二人逐渐产生了真挚的感情,后经组织批准成为真夫妻。这种情况在革命年代的地下工作中并不罕见,李侠和何兰芬也是有真实原型的,那就是李白和裘慧英。

  因为纪录片《曙光》的拍摄,我在湖南长沙采访先烈陈为人的女儿时,有家属说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的原型,是秦鸿钧和韩慧如。韩慧如是陈为人的妻妹,也正是她帮助陈为人掩护了中共中央的档案。我听后很意外,经过查询求证才补齐了我认知的短板,上海市档案馆也有相应的档案记载可以证明。韩慧如的回忆录《真正的共产党人》中也有翔实记录,但却并未提到李白,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分别在党的领导下工作,一度居住的地方还近在咫尺,但彼此并不知情。当时的上海同时有两个电台在运行,李白的工作从抗日战争持续到解放战争,在1948年12月30日凌晨不幸被捕,而在李白被捕之后,他所承担的发报任务都转移到秦鸿钧一人身上,所以秦鸿钧的危险系数陡然增大,在三个多月后被捕。秦鸿钧的直接领导张困斋,也相继被捕,他们三人并称“电台三烈士”,三烈士同时于1949年5月7日被敌人杀害,20天后的5月27日,上海解放。

  1938年,根据北方局和河北省委的决定,为联络需要,拟在天津架设一部地下电台,因此也曾有一对青年男女假扮夫妻,与延安电波相连,后来他们也结成真正的夫妻。虽然我没有证据证明他们也是《永不消逝的电波》这部电影的原型之一,但是他们的故事与李白夫妇高度相似。这对夫妻是王光杰和王兰芬,王光杰是王光美的哥哥,而王兰芬这个名字和电影的女主人公何兰芬只有一字之差。

  电影艺术是虚构的,但是电影背后的故事却是真实的。电影剧本的开篇有一个题记:“献给坚守岗位,为革命英勇牺牲的通讯战士们!”这样的通讯战士,在抗日战争时期还有很多,李侠是他们其中的典型代表。这份工作是重要并且神圣的,正如在电影中李侠对何兰芬所说的,“我们是党的眼睛、党的耳朵”;这份工作也是特殊且艰辛的,隐姓埋名,舍生忘死,这非常人可以感受。

  那么,就让电波永不消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