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曲艺团天津时调演员刘迎是天津时调创始人王毓宝的亲传弟子,曾获中国曲艺牡丹奖等奖项。她自称“天津时调的搬运工”,除了团里的演出,还在大中小学办讲座,开设培训班,普及天津时调艺术。她说:“这门用天津韵味演唱天津故事的曲艺形式,一定不能在我们这代人手中失传。”
老师教我唱天津时调
每一句都要字正腔圆
我父亲学过四胡伴奏,在他的熏陶下,童年的我懵懵懂懂地知道了曲艺这门艺术。1988年,我考入中国北方曲艺学校,学鼓曲,后来开始跟随王毓宝老师学天津时调。
王毓宝老师在1953年以一段《摔西瓜》创立了天津时调这一曲种,并不断发展,使之成为独具特色的天津本土曲种。她常演的节目有《放风筝》《踢毽》《七月七》《拷红》《翻江倒海》《军民鱼水情》《梦回神州》等。能跟这样开宗立派的艺术家学艺,我觉得自己太幸运了。
老师家住常德道,她每次来曲校,都乘9路公交车,在体院北站下车,再步行十几分钟。无论严寒酷暑,老师都会如期而至。她夏天打的那把旱伞、冬天穿的那件羽绒服,到现在我都记得清清楚楚。我最幸福的时刻,就是站在学校五楼练功房的窗前,远远看见老师的身影,我就会飞也似的冲下楼,去迎接老师。
在练功房上专业课,我们先是有说有笑地聊一会儿,一旦坐定开始学唱,老师就收起笑容,进入角色,一板一眼、一字一句地认真教唱。我唱得好,老师会立刻表扬;唱得不好,会让我停下来重唱,直到唱准确为止。
王毓宝老师的演唱讲究板眼、节奏、气口、吐字等,尤其是疙瘩腔,抖得既利索又帅气,那叫一个好听。老师教我演唱时,在这些方面要求得尤其严格,只要唱,就必须拍板,节奏要稳,气口要准,对吐字的要求更高,既不能太松,也不能太紧,口形不能乱动。她说:“无论唱什么腔,都要保持好字的位置,这就是字正腔圆的道理。”说这些的时候好像很轻松,可真要做起来,那叫一个难!
有一次学拉哈调《要女婿》,下课后我没好好练功,再上课时,表现得特别不好,一会儿忘词,一会儿唱错调,我心虚冒汗,可越想唱好,就越唱不好,心里真后悔啊,怎么就没好好练功呢?我偷眼一看,老师板着脸,好像生气了。我心想,老师可从没对我发过火,这次肯定会狠狠地数落我一顿。这时,老师站了起来,走到桌子前,给我倒了杯水。望着老师的背影,我真是恨死我自己了,心说:“老师您放心,我知道错了。”老师好像听见了我的心声,转身把水杯递给我:“先喝口水,回去好好练功,下次上课可别这样了。”这温暖的举动、轻柔的话语,远比数落我一顿更有力量,让我感受到动力,当时我真想说一句:“老师,您真好。”
还有一次,老师参加市政协会议,不能来给我上课,提前告诉我,晚上去她家补课。那时我正学唱二六板鸳鸯调《秦香莲》,言前辙发音口形不对,老师教了我一晚上。我们都忘了时间,直到我基本掌握了发音方法,再一看表,已是晚上10点半了。后来我想,我太不懂事了,老师白天参加了一天会,晚上还要教课,多累啊!
但那天我没多想,下课回学校的路上,美滋滋地骑着自行车,嘴里唱着二六板鸳鸯调,只想着那言前辙了,哐当一下,撞在了路边一辆三轮车上,我的车轱辘变成了“S”形。推着车往回走,我心里还是美滋滋的,嘴里还在哼着二六板。我有一种感觉,感觉自己像是刚刚充满电的电池。
老师就像是我的母亲
我想继承老师的艺术
我只要是去老师家里,基本上都会留下来吃饭。我要说哪个菜好吃,那算行了,老师会不停地给我夹菜,让我吃个够。有一次吃着饭,我说这酱牛肉太香了,结果别人谁也别吃了,老师把酱牛肉打包,让我带回去慢慢吃。我再也不敢轻易说哪个菜好吃了。
冬天上完课,从老师家里出门之前,穿上外套,老师帮我把领子拉严实,就像母亲对自己的孩子一样。我真享受那一刻,心里特别温暖,哪还怕什么寒风冰雪。
有一天我在中华曲苑演出,照例化完妆,换上旗袍,走出化妆间,在后台和同事们聊了几句,这时团里一位老师走过来说:“王老师突然病了,住院了,好像病得不轻。”我听完就觉得耳朵里“嗡”了一声,他往下再说什么,我一句也听不清了。那天的演出是怎么唱下来的,我真的不知道。我与老师在一起的无数个片段,像放幻灯片一样,交替着在眼前闪过。我整个人都麻木了,眼里没有一滴泪,只想着赶快长出翅膀,飞到病床前去看望老师。
下台后我妆都没卸,怎么打的出租车,怎么到的医院,我全然不知。跌跌撞撞跑到楼上,也没和认识的人打招呼,就听见一句:“别急,在这间病房。”
我径直冲进去,看到老师躺在病床上,鼻子里插着氧气管,竟然还在冲我笑。我再也控制不住眼泪,任由它淌下来。“我没事了……”老师还是笑着对我说,那表情好像是在安慰我,叫我别伤心,“你演出了……唱得怎么样?”老师还在关心我的演出,这最朴实的语言,饱含着她对艺术至真至诚的爱。
提到我个人的演唱风格,记得有一次老师对我说:“你现在可以有自己的演唱风格了。”我没明白老师的意思,正在愣神儿,老师又说,“你现在成长了,也成熟了,可以有自己的演唱风格了。”
我认为,继承老师的艺术是第一位的。王毓宝老师奠定了天津时调的艺术高度,我辈只有在很好地继承的基础上,经过无数次舞台实践,并结合自身的嗓音条件与表演特点,才能去探索自己的演唱风格。后来,我试着为几段新节目设计唱腔,比如天津时调《南湖红船》《西部畅想》《霸王别姬》《美丽家园》等,作出了一些小小的尝试。
以天津话为基础
体现天津人性格
天津时调源自明清小曲,其中有天津本地的,也有从外地流入天津的,被称为“城市民歌”。许多唱段取材于码头、市井,如《踢毽》和《放风筝》。《踢毽》描绘了三个姑娘轮流踢毽子的欢快场景,用生活化的语言,还原了一段民俗记忆,颇有童趣。《放风筝》具有浓郁的天津乡土气息,唱词融合了民间趣味与方言特色,以姐妹三人放风筝为主线,描绘了“大花篮儿”“小蜻蜓”“锣鼓燕儿”等风筝造型,穿插姐妹间的趣味对话,幽默俏皮。所以,这门曲艺正是天津人性格的体现——热情爽朗,又有很强的包容性。
天津时调的演唱,贴合了天津话发音的抑扬顿挫,不过也剔除了天津方言中的齿音字,既保留了方言的特色,其他地区的观众也能听得懂。从曲调上来说,天津时调包含靠山调、鸳鸯调、大数子、怯五更、小五更、拉哈调、悲秋等,可以说是丰富多彩。
除了传统段子,王毓宝老师还创作了很多新作品,下了很大功夫。她说过,设计《军民鱼水情》这段唱腔“张大娘坐在了炕头上引线穿针”这一句,用的是慢板鸳鸯调,小琴出现时,用的是数板。这样的设计既符合故事内容的要求,又符合人物特点,更能深化故事情节,让观众很快进入故事中。这种创作方式值得我们认真琢磨。
还有一段新作品《津门老字号》:“天津卫海河潮,三岔河口娘娘庙。听我说,听我说,七十二沽百年老字号。津门三绝,狗不理的包子味道好,十八街的麻花,那耳朵眼儿的炸糕。老美华的鞋,盛锡福的帽,正兴德的茶叶,达仁堂的药。国货精品,劝业有招,货真价实信誉高,还得说咱天津卫的老字号。”这段唱词简单易懂,承载了天津的历史和文化。
我觉得,我们这一辈演员有义务把天津时调原汁原味地保留下来,可以加入新唱词,去唱当代的故事、唱当代人的情感。把传统曲艺融入当代,就会有更多的年轻人接受它、爱上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