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天津日报

蓟州区全面优化资源配置
强力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图)

日期:09-09
字号:
版面:第08版:教育       上一篇    下一篇

通讯员 崔杰   蓟州区“2366”升级工程参训教师赴和平区开展跟岗实践活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教育强国,基点在基础教育。基础教育优质均衡高质量发展,是万千家庭的共同愿景。蓟州区作为山区、库区、革命老区,近年来,始终将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作为不断追求的目标,锲而不舍、多层发力,在资源配置上下真功,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上求实效,全区乡村教育已从“小散弱”走向“小而美、小而优”。

  夯实“硬基底”,以硬件资源提升办学条件

  从2021年起,全区累计投入资金近3.1亿元,先后实施了中小学C级校舍提升改造工程、学校操场提升改造工程和中小学校舍修缮工程,全面提升乡村学校基础设施水平。2021年以来,新建7所小区配套幼儿园,新建(改建)公办中小学5所、新建民办高中4所。下营镇镇东中心小学原有的水泥操场全部升级为塑胶跑道,并配备图书室和计算机室,校园硬件条件大幅提升。黄崖关小学环境如画、教学设备齐全,已经成为全区乡村学校乃至全市乡村学校的一张名片。

  聚力“新引擎”,以集团办学打通资源壁垒

  全区建立幼儿园、小学、初中和高中4个教育集团,集团下设31个联合学区,并将26个乡镇所属学校全部纳入学区,构建起集团带动学区、学区带动乡镇的“金字塔”型层级管理模式。通过教育集团和学区内制度共建、师资共用、课程共享,促进城区优质教育资源在集团内、学区间横向融合、纵向贯通,城区学校与乡村学校真正做到了无缝衔接。蓟州区西龙虎峪镇中心小学地处偏远,过去优质教育资源匮乏。在集团化、学区化办学推动下,这所乡村小学实现了华丽蜕变,在四年级语文课堂上,学生能与黄继光AI数字人对话学党史,课堂参与度大幅提升。2023年12月,蓟州区“集团化学区化办学工程,助推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入选全市教育系统助力乡村振兴典型案例。

  打破“天花板”,以交流融合提速教师成长

  教育提质关键在教师,蓟州区抢抓京津冀协同发展机遇,实施“2366”升级工程。自2021年起,累计派出510名干部教师赴京津两地进行跟岗培训,其中70%来自乡镇学校。培训坚持“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弱什么强什么”。几年来,先后在北京师范大学教育集团、北京明远教育书院、天津“两区一校”学习先进理念、参与跟岗锻炼,并在学习归来后,依托名师工作室传帮带、学科大教研等活动,带动全校和本区域教师开展教育教学创新。通过学习交流,不仅让乡村课堂跟上了“数字化”步伐,更促进了乡村年轻教师的快速成长。2024年,蓟州区“实施三项工程,加快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化”案例,分别入选“中国教育报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实践案例”和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院评选的“第二届地方教育改革创新百佳案例”。

  驾好“三套车”,以比学帮超提升综合素质

  聚焦教师综合素质提升,充分发挥“大教研”“大培训”“大比武”三套车作用,构建“区级引领、集团示范、乡镇重点、校本基础”的研训体系。“大教研”坚持定时间、定地点、定主题、定方式、定召集人“五定”模式,每月固定开展如“AI赋能课堂”“教学方法研究”等专项教研活动,解决乡村教学的实际问题;“大培训”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既组织教师前往“两区一校”跟岗实践,也邀请京津地区专家到蓟州举办讲座;“大比武”构建“区—集团—学区—乡镇—校”五级平台,新教师比拼基本功、老教师比拼创造力,很多乡村教师在“大比武”中脱颖而出。 

  办好“红色游”,以文化底色绘就多彩童年

  作为天津唯一的国家一类革命老区,蓟州区充分挖掘自身红色资源,推出“百万学生研学在蓟州”活动。截至目前,研学版图已从最初的5条线路扩展到13条精品路线,涵盖26个经典点位,已有5000余名学生参加研学活动。同时,积极倡导乡村学校因地制宜打造独具特色的教育模式,组织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和课外实践。西龙虎峪镇积极依托本土的“窦燕山文化”培根铸魂育新人。桑梓镇中心小学依托体育特色,实行“篮球+品格教育”,将“拼搏进取、同心协力、迎难而上”的品质刻进师生精神基因。下营镇镇东中心小学依托本地红色资源,将“爱国、勇敢、担当、进取”的红色精神融入师生血脉。

  今后,蓟州区将持续深化“三项工程”,让城乡教育差距更小,让每一个乡村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助力乡村振兴贡献更多力量!

  通讯员 崔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