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人口发展进入新常态,呈现少子化、老龄化、区域人口增减分化的趋势性特征,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已成为重大的时代课题。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口问题从本质上来看是一个经济社会问题,人口生产活动与物质资料生产活动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必须加快塑造素质优良、总量充裕、结构优化、分布合理的现代化人力资源,实现人口和经济高质量协同发展。
经济高质量发展促使人口增长模式发生深刻转变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对人口发展也提出了新要求,这些新要求是从生产关系的变化中表现出来的。
从微观层面看。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成熟完善,生育、幼托、教育、住房、医疗、养老等领域的市场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在公有制经济占据主体地位,国有企业扮演重要角色的同时,大量民营企业开始陆续进入这些领域,为居民提供了更为多样化的选择,但也塑造出市场化程度更高的人口再生产环境,由此给广大居民增加了支出上的不确定性因素。面对全生命周期各个环节的支出不确定性和经济压力,居民的生育决策也会随之发生改变。
从宏观层面看,经济高质量发展引起区域关系和城乡关系的变化,这也重塑了人口的空间布局和比例结构。人口在区域和城乡分布上的变化,也表现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带来的产业结构变迁。随着经济发展从粗放型模式朝着集约型模式转变,传统农业、加工制造业以及生活性服务业趋向衰落,劳动力也不断流出这些领域。与此同时,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发展,吸引大量劳动力进入这些行业。总之,经济高质量发展在微观和宏观层面引发的变化,也要求人口发展朝着高质量方向转变。
以系统举措促进人口与经济高质量协同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树立“大人口观”,从中国式现代化全局出发,深入研判人口变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复杂影响,在制定经济社会政策时充分考虑人口变化因素,推动人口与财政、货币、就业、产业、投资、消费、生态、区域等政策形成系统集成效应。这就要求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加快塑造素质优良、总量充裕、结构优化、分布合理的现代化人力资源,实现人口和经济高质量协同发展。
第一,以经济体量的持续增长稳定人口规模。推动生产力水平跃升、推动经济体量的持续增长是跳出“马尔萨斯陷阱”的关键所在。从推动人口与经济高质量协同发展的视角来看,为把人口增长率保持在合理水平,经济规模也必须维持和稳定在一定水平。当前,要从中国式现代化全局出发,对我国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两者之间的关联机制进行深入研究,准确研判人口变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复杂影响,科学分析经济增长速度对于保持人口规模的作用程度和内在机理,在确立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过程中充分考虑人口因素。
第二,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人口结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落实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仅要着眼于经济发展需求,也要充分考虑到当前我国人口发展的状况。面对少子化、老龄化等问题,供给侧应从两方面作出调整。一方面,在人口生命周期的前端,应主动调整婴幼儿托育和中小学教育的比重结构,通过多种手段对这些领域的相关主体实施优化重组。公办幼儿园和中小学具有托底保障作用,应在优化布局的前提下保障其基本运行。对于民办的幼儿园、中小学和相关教育培训机构,应实施相应政策进行积极引导,促使其根据市场需求进行存量调整和流量管理,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另一方面,在人口生命周期的后端,人口结构变化使人民群众在医疗健康、养老服务等方面的需求逐渐增加,应出台支持这些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使之与需求侧相协调。
第三,以经济发展动力转变为契机提升人口素质。当前,新质生产力正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这也为人口和经济的高质量协同发展提供了新契机。一方面,劳动者素质能力的提升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源泉,另一方面,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也为劳动者提高其综合素质提供了可能性。新产业、新模式要求劳动者也必须对自身进行适应性改造。一是劳动者应具备更好的健康素质,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二是劳动者必须具备更强的管理组织能力,提高各种生产要素组合搭配进而形成“新模式”的效率。
第四,以区域协调发展实现更为合理的人口分布。在市场经济导向下,人口流向经济更为发达地区,部分地区人口流失严重、人口结构失衡。为此,要以区域协调发展实现更为合理的人口分布。要优化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完善人员编制、土地供应、财政转移支付、公共服务等与人口增减挂钩机制,支持人口和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具体来说,各地区应根据其主体功能区定位,实现区域差异化发展战略,着力塑造要素有序流动、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基本公共服务均等、资源环境可承载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为完善人口空间布局、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建立良好的经济基础。
以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为导向的“人口—经济”协同发展模式,其实质就是人口与经济的高质量协同发展。构建生育友好型生产关系,应对人口发展出现的新问题,要发挥经济发展和人口发展的互促协同作用,进而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物”和“人”的双重动力。
(作者为大连海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