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4日,新学期开学第一天,清晨的阳光洒在蓟州区下营中学的操场上。在900多名师生的肃立注目下,五星红旗缓缓升起,迎风飘扬。这一刻,许多师生的眼中闪烁着泪光——38个日夜的奋战与坚守,终于换来了这个如期而至的新学期。
就在38天前的那个清晨,一场罕见的特大洪水打破了校园的宁静。7月28日5点多,汹涌的洪水从紧邻的泃河涌入校园,瞬间将这座始建于1956年的老校吞没。上午10点半,当校长王宝江克服重重困难进入校园时,眼前的满目疮痍让他揪心不已:整个校园被厚厚的淤泥覆盖,最深的地方近半米,教学设施损毁严重,断水断电……
“那时,望着被淤泥覆盖的跑道、倒塌的砖墙、被水浸泡的课桌椅,很多人都觉得,要恢复校园往昔的风采似乎遥不可及。”昨天,在升旗仪式上回忆起那个难忘的上午,王宝江几度哽咽。
灾情就是命令。家住学校附近的老师们第一时间赶来全力自救。但面对半米深的淤泥,10个人的力量显得如此渺小。转机出现在7月29日一早,150多名官兵进入校园,开始大规模的清淤工作。随着校园周边道路陆续畅通,7月30日,放假的老师们自发回到校园,加入清理大军。
在这场与时间赛跑的重建战斗中,每一天都在上演令人动容的故事:道路刚刚恢复通行,有的学生便蹚着泥泞走进校园,捐出了自己攒下的全部压岁钱,说要用于校园的重建;许多家长放下手中的农活和工作,加入到清淤的队伍中。更让人动容的是,下营中学已退休的校党支部原书记赵书永听说灾情后,第一时间从城里赶回学校。年过花甲的他坚持要和年轻人一起劳动,他说自己在学校工作了几十年,闭着眼睛都能画出校园的每一处角落。
来自校园外的爱心同样在汇聚:区教育局及全区多个部门都在想方设法支援学校,党员干部群众以及爱心企业纷纷伸出援助之手,一笔笔饱含深情的爱心款,为学校带来了重生的希望和前行的力量。
这些平凡而又伟大的身影,用最朴实的行动诠释着什么是守望相助。他们的善举如涓涓细流,最终汇成爱的海洋,让遭受重创的校园在最短时间内重现生机。
9月3日开学前夜,当最后一批设备调试完成,所有人悬着的心终于落地——倒塌的围墙重新立起,操场平整干净,餐厅修缮更新完毕,教学楼窗明几净,受损设施设备全部维修或更新。学校具备了开学条件!
这一刻,一直坚守在学校的王宝江哭了。
“同学们,尤其是新加入学校的高一同学们,你们今天走进的不仅是一所校园,更是一座充满故事的‘精神课堂’。”新学期的升旗仪式上,王宝江对全体学生提出三点期望:做一个懂得感恩的人,做一个勇于担当的人,做一个心怀大爱的人。他说:“希望你们永远记住,我们今天能如期坐在教室里读书,不是理所当然,而是有人替我们挡住了风雨,有人为我们重建了家园。”
洪水退去,新程已启。
五星红旗在校园上空高高飘扬,院落中与校园同龄的老杨树见证了这个夏天属于下营中学自己的故事。那是一个关于灾难与重生的故事,一个关于揪心与希望的故事,更是一个关于无数普通人用爱与担当铸就奇迹的故事。
阳光洒在每一个人的脸上,温暖而充满希望。在这片重获新生的校园里,琅琅读书声再次响起,回荡在山谷之间,传向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