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华民族解放的先锋队,以自己的坚定意志和模范行动,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在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壮阔史诗中,党领导的学生爱国运动——“一二·九”运动如惊雷划破暗夜,而天津的爱国学生与民众以“义教”为炬,在城乡之间点燃了抗日救亡的星火,为天津人民和全国人民一起赢得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作出了积极贡献。
由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的《“义教”薪火 接力传承——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在天津》,正是对这段特殊历史的深情回望与系统梳理。该书由中共天津市委党校、中共天津市西青区委组织部、中共天津市西青区委党校、王兰庄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党总支,共同开展天津“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历史研究和资料征集,并联合编写,汇集大量史料和历史图片,从多层面展现了抗日救亡宏大背景下的“义教”活动如何将知识青年与工农群众紧密联结,为读者生动呈现了“一二·九”运动的地方实践。
全书的开篇由周巍、马兆亭两位专家撰写,围绕“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在天津的发端展开,概述了抗日救亡运动兴起与天津民先队成立,从日军侵华到中国共产党和天津的抗日行动;从天津学生响应“一二·九”运动到南下宣传,文章全面阐述了天津的抗日救亡运动与王兰庄党支部创建,总结了天津抗日救亡运动的历史经验与现实启示,强调党的领导、统一战线和青年作用的重要性,以及对民族复兴的启示。
该书一大鲜明特点是,编写工作创造性地采用了“回忆篇+访谈篇+传承篇”的三段式结构,以档案文献和口述采访为史实基础,集结“一二·九”运动亲历者回忆文章、后代的追忆访谈文章、党史专家学者的阐释文章和王兰庄村党员群众体会文章,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为读者多层面多角度呈现了在党的领导下,以王兰庄村为基地,在天津市郊及周边地区天津爱国学生和各界群众投身波澜壮阔的“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开展王兰庄“义教”宣传的奋斗历程,及其精神价值的当代传承,从而构建了多维度的历史叙事。
“回忆篇”中,李哲人、秦雨屏、王绶昌、牛宝印等亲历者的文字带着岁月的温度。从南开大学学生剃发明志、北洋大学师生卧轨请愿,到法商学院教授杨秀峰带队冲破军警封锁,字里行间满是“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下一张平静书桌”的悲愤与抗争。
“访谈篇”则通过后代视角完成历史的接力讲述。姜思毅同志之子、慕湘同志子女等,分别回忆了父辈姜思毅、慕湘等爱国青年在天津开启革命生涯,从王兰庄“义教”宣传课堂走向全国抗日战场,为中国革命胜利和新中国建设作出重要贡献的往事。“义教”不仅是知识传递的课堂,更是统一战线的纽带、党组织的孵化器,以及青年知识分子成长的熔炉。点点滴滴的记忆填补了历史宏大叙事的缝隙,让“义教”不再是抽象的运动,而是具体的人在具体情境中的选择与坚守。
“传承篇”将历史拉回现实,承载了当代研究者和青年对“义教”在抗日救亡中多重意义的深入剖析和理解。郭宝印书记讲述如何秉承先辈精神,实干创业,告慰先烈;孙美月馆长介绍如何将“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纪念馆打造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李沐锦作为王兰庄中心小学学生,用稚嫩的声音完成“小导游”的宣传工作,这些都展现了“一二·九”精神在天津王兰庄的当代延续。
通读全书,最动人的莫过于历史细节中的精神闪光,《“义教”薪火 接力传承——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在天津》以扎实的史料与温暖的叙事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仿佛能看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爱国学生街头游行的壮阔;知识青年与工农群众在乡间课堂共同唱出了奋发旋律;全国人民抗日救亡胜利的欢呼雀跃。在党的领导下,抗日救亡不仅是枪与炮的交锋,而且是笔与心的对话;历史不仅仅是过去的故事,更是照亮未来的火把。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历史照耀现实,这本书将“一二·九”运动的历史经验传播发扬,对于当代中国青年应如何确立理想、选择人生道路提供了有益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