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天津日报

七台棋布自崔巍(图)

日期:09-05
字号:
版面:第12版:满庭芳       上一篇    下一篇

章用秀    题图为1900年前完好的三岔河口炮台、瞭望塔和大门等。

  明代,天津环城的四周修筑有七座炮台,即所谓“七台环向”。清代诗人张志奇把“七台环向”列为“津门八景”之一,且作诗曰:“畿辅严疆有驻师,七台棋布自崔巍。时清无复惊烽火,尽日灵风卷画旗。”

  天津卫的七座炮台,据《天津卫志》记载:“崇祯十二年(1639)城外拨民地建炮台七座”;《天津县志》记炮台“正南一座,海光寺;东南一座,冯(马)家口;东北一座,三岔河北;又一座,窑洼河南;正北—座,西沽;西北—座,河北邵公庄;正西一座,双忠庙”。这是由于当时农民起义军揭竿而起,建炮台是用来防备李自成起义军的,有人说是用来防倭的,但这种说法靠不住。因为倭寇入侵是在嘉靖年间,即16世纪末,而李自成兴军则是在崇祯年间,即17世纪中叶。李自成攻入北京城后,炮台便失去了军事作用。清王朝建立后,七座炮台依然矗立,顺治十二年(1655),荷兰使臣哥页由水路进贡经过天津时,曾看到“在三岔河口耸立着的碉堡,高高的墙上筑有守望塔”,即是七座炮台之一的三岔河口的炮台;并由其随员画下一幅素描画,记下了炮台的雄伟面貌。康熙十一年(1672),在大同任总兵的宁夏人赵良栋(1621—1697)调任天津镇总兵。赵良栋到津后视察城守,看到明代遗留下来的炮台极为重要,但因无人管理,已近于荒废,便于康熙十二年(1673)将炮台重新整顿修缮,每台增拨十名炮手防守。乾隆以后,天津防御渐趋松弛,炮台逐告废弃,但却作为“津门八景”(清代津门八景为:三水中分、七台环向、溟波浴日、洋艘骈津、浮梁驰渡、广厦舟屯、南原樵影、西淀渔歌)之一而供游人观览。

  “七台环向”的七座炮台,至清代中叶天津府地图上就只有三岔河口和邵公庄的两座炮台了。邵公庄炮台后来被南运河冲刷而渺无踪影。到清末,仅有三岔河口的那座炮台得以存在。

  三岔河口炮台之所以留存,与这里的战略地位和当时的军事防务有关。三岔河口炮台南扼三河(海河、北运河、南运河),北拱京师,军事地位之高,居七座炮台之首。1840年,英帝国主义发动鸦片战争,北上闯入大沽口,海口炮台在与帝国主义的初次交锋中即告失陷。事后,清政府令顺天府大规模采办木料重建炮台,除海口外,还在天津、双港等地增建。同治九年(1870)李鸿章驻节天津,加强军事布防。同治十三年(1874)重建水师营于三岔河口,同时命大名镇总兵徐道奎在三岔河口北岸重修炮台。

  这座炮台从形制到规模均不同于以往。炮台围墙高2丈,周围长23丈,墙体用三合土夯实,外砌青砖,故有黑炮台之称。围墙外近河一面,加筑一人多高的白色齿状矮墙一道,契合近距离射击需要。炮台内最具民族特色的建筑是一座砖筑五层八角形瞭望塔,塔高约五丈。塔基高出地面约5至6尺,塔身四层,每层八面各开瞭望窗一个,窗上分别镶有八卦符号。最上层为尖顶瞭望亭。塔门口有石刻对联一副。多年前曾有人在河北区一工地上见到一块宽约一尺、长约五尺的残条石,上刻“登临恣一览,拓开万里四夷……”之句,可能就是石联的遗物。李鸿章仿长江水师之制,设督标水师中营(管带官1人、哨官32人、水师兵勇476人),配有舢板战船32艘,驻三岔河口炮台,故此炮台又有“水师营炮台”之称。

  重建的三岔河口炮台由于清政府的腐败,其威力未见发挥。然在1900年反抗八国联军入侵时,三岔河口炮台利用更新的武器“像火山一样地喷出了炮弹”,狠狠打击分布在老龙头火车站和紫竹林租界的侵略者。八国联军虽专门为对付该炮台调来十二磅的重炮,但只是将炮台的瞭望塔炸坏,炮台仍岿然矗立在三岔河口。八国联军对三岔河口炮台恨之入骨,惊呼炮台火力“是我们所有伤亡的根源”,强烈要求拆除。在八国联军施加的压力下,清政府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9月25日将其拆毁。

  50多年来,三岔河口炮台遗址文物三次被发现。一次是在1969—1970年间的“备战”施工中,在这里挖掘出40棵梅花桩,应是当年炮台的基础。其北是“北大营”,即水师营。第二次是1983年河北区政府翻建办公大楼时,从地下挖出一门大炮和炮台台基木桩。第三次是在1985年狮子林大街小学翻建教学楼时,挖掘出原来预备充作军饷的铁铸咸丰钱币。这些发现都证明了三岔河口炮台基址之所在。炮台虽已无存,但当年炮台的雄姿和那段历史风云却深深镌刻在天津人的记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