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老舍先生的《四世同堂》,我却想先从他的诗作说起。老舍写作风格幽默风趣,小说散文如此,诗亦如此,然而纵观他抗战时期的诗作,诗风雄浑苍劲,正是“史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
老舍抗战时期写下的诗作不少,为抗战而歌,诗句之悲壮力透纸背。平津沦陷之后,老舍南下,1938年作三首同韵诗作,《流亡》诗曰:“弱女痴儿不解哀,牵衣问父何去来?语因伤别潸成泪,血若停流定是灰。已见乡关沦水火,更堪江海逐风雷。徘徊未忍道珍重,暮雁声低切切催。”《伤心》诗曰:“遍地干戈举目哀,天南有国亦难来。人情鬼蜮乾坤死,士气云龙肝脑灰。贼党轻言拥半壁,流民掩泣避风雷。更怜江汉风波急,艳舞妖歌尚浪催!”《自励》诗曰:“黄鹤楼头莫诉哀,酒酣风劲壮心来。烟波自古留余恨,烽火从今燃死灰。如此江山空暮雨,有谁文笔奋云雷?奇师指日收河北,七步成诗战鼓催。”这样好的诗句,虽未写金戈铁马,然抗战烽烟已见于纸面。在老舍的小说创作中,《四世同堂》是极为重要的一部——借描写小羊圈胡同的百姓生活展现了在日寇铁蹄下,普通中国人的苦难、挣扎、反抗和觉醒。无论是《惶惑》《偷生》还是《饥荒》,这三部曲的每个阶段,都是中国人民坚持抗战、不屈不挠历程的真实写照。
1985年首播的电视连续剧《四世同堂》被公认为“新中国第一部长篇电视连续剧”,使得小说原作以影像的方式广为人知。电视剧呈现了一幅更为直观的老北平风情画。我最喜欢的是这部剧的主题歌《重整河山待后生》。这是一首抗战文艺的经典之作,字数不长却堪称伟大的诗篇,虽只有区区八句四十八个字,却是对沦陷区苦难生活的高度概括,是压抑着的万般情绪的浓缩,包含着巨大的内部张力。
“千里刀光影,仇恨燃九城。月圆之夜人不归,花香之地无和平。一腔无声血,万缕慈母情。为雪国耻身先去,重整河山待后生。”京腔京韵,碎石裂云……骆玉笙的演唱,是对词曲最好的诠释。所以一曲唱罢,词作者林汝为才会对骆玉笙说,歌词写出来的都唱出来了,而没来得及写出来的情感韵味,也都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了。此言极是,知音者当有同感,未尽之意,言外之声,都得以无限延长。
词作者林汝为也是这部剧的导演,在《四世同堂》之外,她的另一代表作是《便衣警察》,而她亦是主题歌《少年壮志不言愁》的词作者。据说林汝为只用了十多分钟就完成了《重整河山待后生》歌词的创作,真是一蹴而就,这让人难以想象,却又合情合理,因为这并非雕琢之功,而是抗战给人留下的烙印,是情感的积累。生于1932年的林汝为,年幼之时曾目睹日寇的残暴统治,所以对于抗战题材的词作能够精准把握,她用女性博大的柔情,充分地认知、理解战争背后的人性与人情。这首歌的曲作者是著名作曲家雷振邦及女儿雷蕾、学生温中甲,雷蕾作为女性作曲家参与其中,演唱者骆玉笙同样也是女性,这首主题歌词曲俱佳,唱功亦绝,三者珠联璧合,闪烁着韧性刚强的母爱一般的光辉。
生于1914年的骆玉笙对此体会自然更深,平津沦陷时期,正是她演唱事业的起步期,她见证了日寇侵华以及天津沦陷。有“金嗓鼓王”之称的骆玉笙演唱此曲时已是古稀之年,阅尽沧桑的她能够在演唱中自然地修改曲调,“月圆之夜人不归”一句经她改定,更是低回婉转,直抵心肺。
抗战胜利已80周年,今天重温老舍、林汝为、骆玉笙和雷振邦雷蕾父女这些不同时代的名家联手呈现的一首抗战的壮歌,对后人来说,是颇有意义的纪念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