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天津日报

烽火中的不屈脊梁(图)

日期:09-05
字号:
版面:第11版:文艺周刊       上一篇    下一篇

李 骏 本版题图 张宇尘

  老人们常说,故乡红安的山是有记忆的。红安,原名黄安。这座镶嵌在鄂东北大别山南麓的小城,还有一个更为响亮的名字——“将军县”。对于中国革命而言,故乡红安就像一块肥沃的红色之地,人民军队的几支主力,都与这里结下了不解之缘:这里曾是著名的黄麻起义策源地、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区域、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的诞生地,也是红二十五军和红二十八军的创始地。

  提起大别山,人们的视线总是最先去寻找地图上的一块弹丸之地——湖北省红安县(黄安县)。作为黄麻起义的策源地和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摇篮,红安有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值得被提及:1927年11月13日,黄安(今红安)、麻城农民在继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之后,于长江以北地区首次举行武装起义,一举攻克了黄安城,成立了黄安县农民政府和中国工农革命军鄂东军;1931年11月7日,中国工农红军的三大主力之一的红四方面军在黄安县七里坪宣告成立(此前这里还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1932年11月29日,这里又重建了红二十五军;1938年2月,红二十八军在七里坪改编为新四军第四支队,东进抗日……

  红军从江西、鄂豫皖边区等各自根据地走上长征路时,五支红军部队在红安成立、重建和改编的初期,平均每三名红军战士中,就有一名为红安人;每牺牲的一名红军战士中,就有一名红安人。战火,曾把这里烧成一片焦土,“无人区”从县北一直延伸到县南。在参加红军的三万多优秀儿郎中,新中国成立后尚存的仅有六百余人。除国民党屠杀之外,红安人民不能忘记的,还有在日本人的屠刀之下牺牲的军民。

  1938年深秋,当侵华日军的铁蹄踏碎长江流域的宁静,这座孕育了无数革命火种的县城,注定要在烽火中经历一场血与火的淬炼。

  据《黄安县志》记载,日本人是1938年10月27日下午踏入黄安这块土地的。当天日军龙川香受二师团的三个陆战队和冈村师团野炮队的三千余人,在中井指挥下,沿宋埠、河口公路线侵入黄安,沿途建立据点、修筑碉堡工事、组建伪政府和伪军。侵入黄安后,日本人利用飞机轰炸,并且不断烧杀奸淫、劫掠财物、强迫劳役、凌辱群众。据不完全统计,从日本人进入黄安到抗日战争胜利期间,日军在黄安共烧毁房屋六千多间、拆毁房屋八百多间,杀一万多人(其中妇女三千多人),伤一千多人(其中妇女超过五百人)。

  仅在1940年2月5日这天,日军在县南八里湾一带,以五路兵力欲袭游击队,结果不获,于是恼羞成怒,血洗了三十多个村庄,共计两千多人遭杀害。因疑其中一人为抗日情报员,遂“缚其手脚,褪其衣履,悬之离地若寸许,然后嗾犬啮之。随嗾随啮,血肉淋漓,白骨立见”,而日军大笑不止。

  红安的土地是红色的,不仅因为那赭红的岩层,更因为这里浸透了无数先烈的鲜血。在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这座鄂东北的小城以它特有的坚忍与不屈,在抗日的烽火中书写了一段可歌可泣的历史。天台山、老君山、黄茅尖、黄杨寨……到处是险峻绵亘的山峰,到处是茂密的深山老林,这里的每座山头、每片林地,都因为军民的坚决反抗而曾在烈火中战栗,用自己的胸膛挡过敌人的枪炮,谱写了一曲又一曲悲壮之歌。在这里,每一寸土地都浸透着英雄的鲜血,每一片天空都回荡着先烈的呐喊。

  面对入侵的强敌,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一支支由红安老百姓自发组织的抗日自卫队,虽然没有精良的武器,手中只有土枪、大刀、长矛,甚至还有些人拿着锄头、扁担,但他们有着共同的信念——保卫家园,抗击日寇!

  我们永远不会忘记,在那个烽火连天的岁月,有一群勇敢的人,为了祖国的尊严和民族的解放,在这里进行了一场艰苦卓绝的斗争,用自己的生命和热血,谱写了一曲曲感天动地的英雄赞歌。据统计,在红安县城沦陷前,中国共产党在境内领导的抗日游击队有十三支,共四百余人,如1938年8月最早建立的永河游击队,有枪十五条,共二十余人;而9月成立的天台山抗日游击队、杨山抗日游击队、柳林河抗日游击队、黄才畈抗日游击队等,都同仇敌忾,奋战在红安县的每一座山头、每一块田地、每一处密林……游击队虽然装备落后,但队员们个个奋勇争先,与日军展开了殊死搏斗。

  在与日军的战斗中,广大村民积极支援,一个人倒下去,就有另一个人顶上;一家人牺牲了,就有一村人站到一线……听老人们说,不只是青壮年抗日,就连当年的红安妇女也不甘示弱,她们组成了慰问队,为自卫队缝补衣服、筹集粮食、赶制棉衣。寒冬腊月,她们的手冻得通红,却仍然不停地忙碌着。当她们将一件件厚实的棉衣,送到自卫队员手中时,队员们的眼睛都湿润了。最让游击队感动的是红安的孩子们,他们组成了儿童团,为自卫队站岗放哨、传递消息,小小年纪就加入到了抗日的队伍中来。

  正是因为军民同心、国共合力,进入红安的日本人没有吃到好果子。游击队与国民革命军协同,打了一场场漂亮的硬仗。

  1939年1月,日本侵略军出动六架飞机轰炸七里坪,安北自卫队队长石世金不惧生死,于古峰岭仰面用机枪击落日机一架,击毙驾驶员二人,缴获机枪两挺,并将日机烧毁,极大地振奋了大家的抗日信心。

  1939年2月,日本侵略军千余人进犯七里坪,国民革命军第171师二团在第三区自卫大队、鄂东游击十六纵队及中共红安县委领导下的抗日游击队配合下,于酒醉山、香炉山等处设伏,击毙日本侵略军二十余人,生擒日军大竹易雄,取得红安国共合作抗日的首次胜利。同年6月,日伪军以五路大军进攻国民党在红安的政府所在地,171师一团在袁英河一线凭险阻击,击毙敌军四十余人。当敌人集中火力猛攻时,团长周文富率部奋勇拼杀,最后因弹尽援绝,自杀殉国。

  1940年5月18日,日伪军四百余人又进入红安冯受二等地。国共携手,战斗之初,共击毙十余人,获炮二十余门;在白庙岗等地进行了连续两天的激战,最后进行肉搏,打死日伪军一百余人,生擒二十余人,获步枪二百多支、马四十匹、炮五门、机枪七挺……

  在红安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抗日的烽火越烧越旺。日军一次次的“扫荡”都被英勇的人民击退,这让日军在红安的土地上寸步难行。红安人民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捍卫了家园的尊严,谱写了一曲曲荡气回肠的抗日壮歌。正是英雄与勇士们的不屈抗争,红安才能从1921年董必武带领大家闹革命,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保持了大别山上战斗红旗长达二十八年不倒,与海南岛的琼崖并列为全国坚持武装斗争最长的地区。

  有战斗就有牺牲。当人们都说红安是一片神奇的土地时,又怎能想到,这里也是一块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付出了巨大代价的土地——当新中国伴随着欢呼声诞生时,摆在红安人面前的却是这样一组令人难忘的数字:全县四十八万人口,在战火中有八万人参加了红军、八路军、新四军和南下的刘邓大军。从1921年到1949年的二十八年革命斗争中,红安有十四万优秀儿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死难牺牲的军民几乎占全县人口的三分之一。

  四十八万人口的小县,十四万人的牺牲,成为红安人心中永远的痛。新中国成立后,多少村庄成为空心村,多少人家绝户断代,让后人认识到革命胜利来之不易。也正是因为如此,新中国成立之后,在红安籍健在的六百多位红军干部中,诞生了董必武、李先念两位国家主席,在残酷战争中走出了韩先楚、陈锡联、秦基伟、王诚汉、周世忠、谢富治等二百二十三位将军,是全国名列第一的“将军县”。仅1955年至1965年,我军第一次实行军衔制期间,红安一个县就有六十一位将军被授衔。红安,也因此几次更名,由“黄安”改为“红安”,成为中国唯一以“红”字命名的县……

  八十多年过去了,红安的面貌早已焕然一新。昔日的战场变成了良田,破旧的县城建起了高楼大厦。但那些在战争中牺牲的先烈,却永远地留在了这片土地上。在红安烈士陵园里,矗立着一座座纪念碑,上面刻满了烈士的名字。每年清明,都会有大量的游人来到这里,缅怀那些为了民族解放而牺牲的英雄,传承他们的革命精神。那段艰苦卓绝的抗日历史,那些为了民族解放而英勇献身的先烈,永远铭刻在全国人民的心中。

  如今,走进红安烈士陵园,一座座墓碑整齐地排列着,仿佛无声地诉说着那段烽火岁月的故事。在先烈们战斗过的地方,那些裸露着赭红色岩层的山脊,在暮春的细雨里泛着冷光,仿佛还凝结着八十多年前未干的血迹。历史虽然已经远去,但那些为了民族解放而牺牲的先烈,永远值得我们缅怀和敬仰。他们的精神就像一粒种子,在红安这片红色的土地上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成为激励后人不断前进的动力。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红安的山依旧沉默,却在沉默中诉说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红安的水依旧流淌,在流淌中传承着不屈不挠的精神;红安人民抗日的精神,就像一盏明灯,永远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这种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要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与繁荣富强而不懈奋斗。 本版题图 张宇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