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鲁迅的世界与经典的启示——《经典的炼成》新书发布会”在首都图书馆举办。著名作家梁晓声、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总编辑韩敬群与本书作者阎晶明深入探讨了鲁迅及其作品的影响。
梁晓声认为,鲁迅的文学描写细致入微,上承古典小说“四大名著”,在今天仍有传承的必要,对当代写作大有裨益。韩敬群将《经典的炼成》称为“大家小书”,篇幅不长,但内容高度浓缩,是研究智慧的结晶。
阎晶明现任中国作协副主席,长期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与评论、电视艺术评论、鲁迅研究。《经典的炼成》一书以经典为引,以文本为路,重访鲁迅的精神故乡,开启了一场穿越百年的思想对话。在经典的重读中,鲁迅这一镌刻在中国人集体记忆中的灵魂不断复现,为当代人的生活与写作秉烛指路,又开天地。
当下我们研究鲁迅
应该学习他的凝练
《经典的炼成》这本书,收录了我近年来写的关于鲁迅及其作品研究的十篇文学随笔。这个书名是书中谈《孔乙己》的文章的标题,也是我在陕西的《小说评论》杂志上开的一个专栏的名称。我的目标是,对于鲁迅小说中那些社会影响力大、文化史上有地位、研究者关注和分歧都比较多的作品,逐篇进行分析。我也想做一点关于鲁迅小说专题性的研究,比如鲁迅小说中对衣着的描写。
其实关于鲁迅小说的研究文章、著作已经有很多了,不需要我们再来增加什么。但这就是经典的魅力,研究者评论得再多,阅读者的感受还是没有完完全全地被说出来。当我们读鲁迅作品的时候,总觉得自己也想说一说、评一评。所以在每篇文章开头我都要强调一下,在我看来,这篇小说最独特的是什么。
比如《故乡》,早已经进入了中学语文教材,上过初中的人基本都知道,但专门研究它的文章比较少。我想提出一个话题:《故乡》并不那么简单,它很复杂,不光是要分析小说的艺术性,还要研究它的发生,鲁迅为什么要写这篇小说,他当时是什么样的心态?这篇小说既有故事性,也有杂文式的议论、说理,还有散文式的抒情,鲁迅是怎么在这几千字的篇幅里,把这三者糅合到一起的?这些问题都值得研究。
《祝福》讲的是祥林嫂的故事,我也要找到它在鲁迅小说里面的不同点,这个不同点不一定是我的发现,但是它非常重要。祥林嫂在鲁镇打工的时间比较短,不过她一生的命运都是在鲁镇这个舞台上展现出来的。鲁迅并没有从祥林嫂年轻时写起,然后不停地转场,到最后离世,而是直接写了发生在鲁镇的她的命运交响。
说通俗一点,这就是高级小说,它的戏剧性、小说性都体现于此。这些可能别的研究者也谈过,但是我认为还需要不断地强化。他能在很短的篇幅内,写出一个人一生的命运,所以今天的作家还是应该研究鲁迅,去学习他是怎么提炼、怎么浓缩、怎么挖掘的。
《一件小事》作为小说来讲,其实是不大成立的,但它在鲁迅小说中又非常重要。比如其中提到人力车夫,在五四运动时期的北京,是一个非常严重的社会问题。从胡适到闻一多、徐志摩,各个流派、各种观念的作家,都在作品中写过人力车夫。而鲁迅的《一件小事》里面的车夫形象,有太多值得分析的东西,既代表了时代,又有其典型性。
鲁迅没有闲笔废笔
每一笔都值得回味
鲁迅的学生孙伏园曾问他,你写了这么多小说,自己最满意的是哪一篇?鲁迅回答,是《孔乙己》。在不足3000字的文章里,他写出了一个苦人的凉薄,而且用的是中国传统小说的写法,是中国风格。
当今网络时代,年轻人都说,脱不下孔乙己这件长衫。孔乙己成了热词,这个热词跟长衫有关,变成一个社会身份的符号,变成一个人的身份和现实处境之间产生差距和错位的标志。
鲁迅写孔乙己这件长衫,不是他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对生活的提炼。在孔乙己所处的时代,长衫是脱不下去的一件衣服。过去绍兴的算命先生,自己穷得活着都难,但身上的长衫却是他身份的标志,解开长衫,里面可能连件背心都没有。当地老百姓都有这个认知,而鲁迅把它用在了小说中。
从五四运动时期到上世纪30年代,长衫一直是身份的标志。鲁迅写过一篇杂文,讲一辆人力车轧到一个人的长衫,车夫遭毒打,最后还被抓了起来。说明鲁迅对长衫非常敏感。在他的小说《一件小事》中,坐人力车的人就穿着长衫,拉车的肯定是短衣,到冬天也只能穿单衣。
鲁迅的小说《风波》里面写到的长衫更为典型。赵七爷一辈子就穿过三次宝蓝色竹布长衫,都是于自己有利、对仇家不好的时候。别人只要看到赵七爷穿着这件长衫走出来,就知道他肯定遇到了什么事情。最后这场“风波”降下去,也与这件长衫有关——七斤嫂发现赵七爷把长衫脱了,又穿回原来的衣裳,坐在书桌前。所以,在鲁迅小说里面,服饰不仅仅是人物肖像的一部分,更与主题密切关联。脱了长衫可以说就没有孔乙己这个人物了,而没有宝蓝色竹布长衫,也就没有了《风波》这个故事。
包括金钱,在《孔乙己》中,鲁迅不但写到钱,而且写得特别精细:一碗黄酒需要四文钱,一碟茴香豆需要一文钱,孔乙己排出九文大钱,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小说的结尾,掌柜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鲁迅的这个钱数不是随便一写,孔乙己即使喝一碗黄酒,都不敢标配一碟茴香豆,所以最后欠的是四碗黄酒、三碟茴香豆。鲁迅没有闲笔,没有废笔,每一笔都值得斟酌回味,这就叫经典。
为什么直到今天孔乙己仍有生命力?因为他是一个于历史夹缝中存在过的人,新和旧都与他无关,新的不会干,旧的他也干不了,所以就变成“多余的人”。他又好喝酒,又做不出什么成绩,写书也写不成。这种感受,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每个人或多或少也会感受到。他是一个典型人物,这就是经典的魅力。
初读之时似曾相识
重读也跟初读一样
经典必须接地气,才有意思,而不能是高高在上。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有一个关于经典的定义:经典不是你正在读的书,而是你正在重读的书。意思是说,你没有读过这个作品,但一看就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因为生活里的很多道理都在这个书里面,所以觉得好像之前读过。重读也跟初读一样,比如《红楼梦》,读第五遍、第十遍,感觉都不同,因为你的年龄、经历,外部环境都在变化,读时的感受自然也会改变。
鲁迅小说也有着这样的特点,不是只有鲁迅的研究者、只有把《鲁迅全集》读了多少遍,才能读懂鲁迅小说,而是可以从很多很多的方向进入。比如《故乡》,完全可以把它当成一篇写故乡的美文,特别适合向初中生、高中生推广。《故乡》也不只有文字之美,也不只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样的金句,它的故事具有多重性、复杂性。这就是经典的一个品质、一个特征。
鲁迅不是高高在上的神,但一般作家达不到他的境界,这里面有两个原因:一是自身水平能力不足,另一个是对于认识现实生活缺乏热情和兴趣。而鲁迅对普通民众的生存境遇有着深刻的感受,在一个普通人身上,他会看到自己没有的东西,看到人性的光辉。
鲁迅跟他所处的时代、跟他生活的社会,以及那个时代的社会民众有密切关联。他所有的作品都诉之于内,其文学性是自然生成的,具有多重智慧,很难用教科书去规约他,这也形成了我这本书的一个基本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