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故人》是一本图文并茂的散文集。它以浙江东部的赵宅村为样本,通过描绘家乡的地理风貌,风土人情、田野生活、年少时光等,思考当代乡村在城市文明冲击下该如何自处,乡土之于中国具有什么样的意义,如何正确认识乡村与城市的关系,乡村振兴又该如何落地。赵宗彪从微观视角切入,找寻乡村最真实的模样,看似都是生活琐碎,但正是这些再平常不过的人物、饮食、地理、习俗、历史构成了江南的乡村。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横轴上来看,时光荏苒。既有古老地质形成的方山、南北朝的仙人镇、唐代的寒山洞、北宋的石桥、明清的牌坊、20世纪60年代的官道、70年代的水库、80年代的稀罕物罐头,也有童年的嬉戏,少年的憧憬,中年的回望,还有一年中四季农时的变化以及时代的变迁。当下西溪或许“春正好”,不知仍可“泛轻舟”否?时光晃呀晃,路还长,我将用心收藏这一幕幕回忆。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纵轴上来看,空间纵横。以赵宅村为基点,周围的山川、河流、田野、省道、汽车站以及农村里不同职业、不同身份的人,千人千面,各有各的生活。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立轴上来看,情感真挚。每一篇都是千余字,说的是一个个的故事,有雅趣,有叹惋,有好奇,有时代的缩影,也有自己的哲思。为文忌满,每篇恰到好处的收尾,令人回味无穷。如《杨家溪》篇末:“苦难给予人的,不可能是文明。”毕竟人在面对苦难时作出的回应是不一样的。选择不同,结果自然会有差异。如《讲事》篇末:“判决与讲事不一样的地方在于,讲事必须经双方同意,判决则是法官依据不同法律敲槌说了算。”这是农村调解矛盾纠纷的一种智慧,协商一致,一切都好说。再如《竹园》篇末:“凡消失的,总是美好的。”人们总是先自豪后叹息,我想这是来自人性的一种深情告白,它既有对时间流逝的无奈,又有对“完美”的永恒渴望。
书里插图都是赵宗彪手绘,画如其文,简洁而风趣,常让人会心一笑。如“捉鳖人捉鳖”“脚踏凤凰车的人”“农村人的吃相”,寥寥数笔,生动形象。
赵宗彪阅读面很广,名著里的人物经常被他拿来作比,读来只觉畅意痛快。如将男方哄小媳妇比作刘皇叔请诸葛亮,三顾茅庐,面子给足了也就顺坡下了。如将调皮的男孩长大比作闹海的哪吒,托塔天王李靖也不能拿他怎么样,农村的父母不服个软怎么能行?再如将家庭之中的祖孙隔代亲,比作战国时期秦国远交近攻的外交政策。
本书语言非常质朴,也极具幽默感和生活气息。如《枫树林》介绍古镇的牛、猪交易行时,作者对猪作了分类,“骚猪”是牛行这一剧场中最亮眼的喜剧明星。再如,在写农村婚娶的《娘家》中说,对女人而言,娘家只是背景,尽量不要把它推向前台。这样的例子书中比比皆是,让人常不禁莞尔。
赵宗彪写故乡、画故乡,通过找寻原乡实现一次精神上的返乡,带着敬意、温情与怀念回望来时路,原来这是吾乡的土、吾乡的人与吾乡的事。故乡也成为他文学创作的沃土,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皆是此心归处。
这本书命名为《山河故人》,我想就是作者个人记忆与文化象征的高度浓缩,赵宗彪想告诉读者的是他如何被故乡塑造,个人的故事又是如何与民族历史文化交织的。走进这片山河,去见一见这些故人,感受那份植根于我们每个人心底的、关于“根”的共同情感。
读《山河故人》,会让我们重新发现自己的故乡之美,也让读者不必为乡音羞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