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晗的新著《跟着名家学写作》是一部书香浓郁的作品,她在序言中写道:“我们学习阅读和写作,最重要的是找到并收集那些属于自己的‘火花’。这是个体的独特旅程,只能由自己来进行。你可以在世界这个巨大的信息库中捡拾知识的碎片,搭建属于自己的城堡。而我,愿意做一个向导,带你去那些美丽的文学世界,去体验幽微精妙之处,并且告诉你我的发现和珍藏。”
在《跟着朱自清、三毛找到写作的把手》一文中,闫晗认为,写作要从自己的故事讲起,因为自己最能感同身受,最明了事情的逻辑,最清楚其中的细枝末节,最容易调动其中的情感因素。她进一步说道:“写人的文章就像做广告,你选取的素材要有代表性,能阐释人物个性,解释人物关系,具备一定的情感共鸣。”朱自清的《背影》中,写父亲穿过铁道、爬上月台去买橘子,以及买完回来把橘子给“我”至最后离开时的背影,正是作者情感最浓的时刻。关于朱自清的这篇名文,闫晗解释道:“背后是他真实的人生和情感体验。”闫晗坦言:“每个人都有自己熟悉的生活、熟悉的领域和熟悉的人,占有第一手资料是最大的优势,只要学会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到那些闪光的细节,在头脑中加以编辑,用真诚平实的文字表达出来,普通人写出的文章,也一样会有一种动人的力量。”
沈从文的《边城》是闫晗极爱的经典作品。写雨后放晴的天气,沈从文的笔尖响动着绿色蚱蜢翅膀搏动空气的声音、枝头新蝉的声音越来越大、黄鸟与竹雀、杜鹃交替鸣叫,以及“日头炙到人肩上背上已有了点力量”。在闫晗看来,沈从文的眼睛简直就是拍摄自然纪录片的微距摄像机。在《沈从文:文字里有温度与气味》文后的“教你一招”中,她写道:“写景物时,视觉上注意色彩与变化,结合人物的内心活动。然后闭上眼睛,更多地动用听觉、触觉和嗅觉,会让你的感受与众不同。”这是有指导性与借鉴性的方法,亦如同还原沈先生当年写作时的情形。
通过这部书,闫晗想要告诉读者的是,写作是可以学习、借鉴的,其重要的对象是名家及其经典著作。她还想告诉读者,真正的经典经得起千锤百炼,扛得住风霜雪雨,对所有即将走进它们的读者来讲永远是闪闪发光的金子。她更想告诉读者的是,学习写作无法一蹴而就,不能急就章,而是要于经典作品中进行漫长的濡染,要在生活的大潮中采撷些许浪花、聆听些许声音、捕捉些许感受,且不断练笔方能有所前进。
散落在整本书中,关于写作的诸多观点,皆值得借鉴和品味。闫晗说:“对于个人而言,写作最大的意义是可以恣意地在文章里书写自卑感、羞耻感、尴尬、纠结……各种情绪都是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是忽视它们,它们就不存在,越是了解它们,就越能管理和控制它们。”在旧文《抱抱年少时那个无能的自己》中,她讲述自己上初中一年级时,曾被班上同学霸凌,由于未寻求帮助且被老师冤枉,在很长时间里,只要一想起这件事就浑身发抖。随着时间推移,她慢慢与自己和解:“当把这个故事原原本本地写下来之后,我就释然了,像隔着时空抱了一下当年的自己。”写作是无限指向无穷的真实,写作即实现自我救赎。
《跟着名家学写作》,固然与对经典的解读有关,也与曾经年少的闫晗有关。很显然,闫晗在不动声色地分享着她的成长史。也就是说,闫晗谈论写作,并不把自己置身事外,而是把自身经历交错其中,形成既遥远又贴近的表达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