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令人肃然起敬的家族。
上世纪30年代的中国,硝烟弥漫,山河破碎,一场全民族的抗战拉开帷幕。原籍河北省蠡县大百尺镇太恒庄的李氏家族,17位家族成员先后投入抗日的滚滚洪流中。他们中或父子同征、或兄弟并肩、或夫妻携手共赴战场,以一门忠烈,铸就了一段荡气回肠的家国史诗。
2019年,生活在天津的李氏后代家庭,以“家族抗战”事迹参评,被天津市妇联、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等部门评为“天津市最美家庭”。
让我们记住他们的名字:李锦波、李澜波、李月波、李濬波、李清波、李竹波、李恩波、李鉴波、李景波、李惠波、李维均、李维新、孙复静、靳纪、李锦文、齐宝华、程勋。
他们是军官、士兵、抗日儿童团团员,是我们未曾谋面的前辈,也是这片土地上永远的记忆。
烽火丹心:17位儿女的抉择
盛夏的风,吹过华北平原。2025年7月30日,胡艳——天津市河北区教师发展中心干部,重返河北省蠡县大百尺镇太恒庄。战火纷飞的年代,她的前辈们就是从这里出发,加入抗日队伍。
这不仅是一次个人的返乡,更是一次家族的寻根之旅。来自北京、浙江等地的亲人们也已陆续抵达,齐聚在这片承载着家族记忆的土地上。
这是一个枝繁叶茂的大家族。
“我的祖辈李永祥、李启祥两兄弟,共育有17位子女。”抚摸着老宅的一砖一瓦,胡艳感慨万千,“李永祥有9个孩子,7子2女,长子李锦波、次子李澜波、三子我的姥爷李月波、四子李濬波、五子李清波、六子李竹波、七子李云波,长女李锦云、次女李锦文。李启祥有8个孩子,5子3女,长子李恩波、次子李鉴波、三子李景波、四子李惠波、五子李淀波,长女李吉坤、次女李聚坤、三女李秀坤。”
斑驳的院墙留下了岁月的痕迹,几代人的记忆在这里交织共鸣。
李景波次子、来自北京的李洪毅说:“当年家族有良田百亩,在村里创办了醋坊、油坊、染坊,拥有果木园。前辈们深明大义,始终秉持着乐善好施、忠厚传家的良好家风。每到灾荒之年,我们家就架起一口大锅,给乡亲们施粥。抗战爆发后,我们李家第一时间捐出了大量马匹、银圆等支持抗日。”
据李洪毅回忆,真正促使父亲李景波走上抗日道路的,是家中一位普通人的悲惨遭遇。1938年,日军进犯冀中平原,频繁到各村进行扫荡,冲进太恒庄后,将李家的房子烧毁,并将李家厨师齐伯在厨房残忍杀害。这深深刺痛了年轻的李景波。“坚决不做亡国奴!”于是,年仅15岁的他毅然投身八路军,走上了抗日救国的道路。
一个平凡生命的逝去,一个热血青年的抉择。国难当头,李家的青年们一个个挺身而出。
李月波有着与李景波相似的内在动力。
他的姐姐李锦云是抗日名将佟麟阁将军的儿媳,李月波在北京求学时,常在佟家居住。七七事变爆发后,佟麟阁发出“誓与卢沟桥共存亡”的铮铮誓言。仅二十天后,这位抗日名将在战斗中壮烈殉国。这件事给李月波带来了极大的心灵震撼。
“我姥爷最初的梦想是成为一名法律工作者,已经成功考取了北京朝阳大学。”胡艳的弟弟、天津商业大学教授胡阳回忆道,“然而抗日战争的爆发改变了一切。偌大的中国已经容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于是他毅然辍学,弃笔从戎,成为一名八路军战士。”
当家族中的兄弟们纷纷奔赴抗日前线时,原本负责管理家业的李濬波再也按捺不住报国之心。他主动找到在晋察冀军区工作的兄长李景波,迫切希望为抗战贡献力量。李景波告诉他,前线最紧缺的是各种物资,于是李濬波毅然承担起到天津采购军需物资的重任。这项工作时刻面临生命危险,但他毫不退缩,坚持了四五年之久,为前线将士提供了宝贵的物资支援。
血色记忆:战火中的生死考验
在那个血与火的年代,一个民族用十四年的不屈写下了生存与尊严的史诗。李家——这个平凡的家族,17个年轻的生命,不约而同作出了自己人生的选择,这也是处于危亡时刻中华民族数千万个家族的缩影。
李清波的二女儿李维亚直到读完父亲晚年写的自传,才真正了解了父亲的一生。
“1938年3月,父亲被任命为北齐村抗日小学校长,1939年加入蠡县抗日宣传队,同年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至1942年,父亲被调往《冀中导报》担任编辑记者,并多次参与游击作战,在枪林弹雨中历经艰险,却从未退缩。”
李维亚清晰记得父亲讲述的一段惊险经历:日寇“五一”大扫荡时,李清波所在报社被严重破坏,不得不转入地道隐藏。地道内又黑又湿,不见阳光,他得了严重的疥疮,只好回到家乡休养。为防止敌人追击,家人把他安置在村东的墓地里。
一次,他出来打探党组织下落,不幸与巡查的日军迎面撞上。日军见他手上没有老茧,当即认定他是八路军,用刺刀顶住他的胸膛。李清波急中生智,谎称自己一直在村里染坊管账,从未种过地。狡猾的日军不信,押来当地老乡对质。“我是不是在染坊管账?”他镇定地问。老乡心领神会,任日军如何威胁恐吓,一口咬定李清波就是账房先生。就这样,李清波侥幸逃过一劫。
胡艳回忆起长辈给她讲的六姥爷李竹波的一个人生片段:抗战全面爆发后,李竹波目睹了战后尸横遍野的惨状,在家里怎么也待不住了,留下一句“娘,我走了”,转身就参了军,义无反顾地奔赴保家卫国的前线。
然而他第一次执行任务,就经历了一场惊心动魄的生死考验。
李竹波在回忆录里写道:一天晚上,地下联络员传来消息,日军要来扫荡。大家连夜将30多位轻伤员转移,但有两位重伤员让大家犯了愁:一位大腿骨折无法行动,一位昏迷不醒。怎么办?李竹波自告奋勇,留下来照顾伤员。大家齐动手,把两位伤员抬到村里党员家的夹壁墙内,李竹波就守在他们身边。临走之前,一位党员把一个旧大衣柜堵在墙外,又在上面堆了很多杂草。不一会儿,外面枪声、马蹄声、狗叫声乱作一团。这时,昏迷的伤员突然手舞足蹈大喊大叫:冲啊!杀啊……这可把李竹波惊出一身冷汗,赶紧用苇管吸了一口水吐在伤员嘴里,后者喝了水才逐渐安静。
不知过了多久,门口有老乡说话,墙外有人抱杂草、挪衣柜,战友们进来了。“小李,你们在这里坚持了一天一夜,好样的!”
李永祥的次女李锦文与丈夫齐宝华,同样是这个家族中令人敬仰的革命伴侣。齐宝华在八路军冀中军区作战,在日寇“五一”大扫荡中身负重伤,虽经老乡冒死相救,保住了性命,但最终还是因为伤病复发不幸离世,年仅32岁。抗战期间,李锦文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冀中军区地下联络员,冒着生命危险为八路军传递情报、运送物资。
“我父亲1943年参加抗日战争,那时我才5岁。”如今已是87岁高龄的李最强老人一直在太恒庄生活,父亲的形象,对他来说永远那么伟岸、高大。“我的父亲李鉴波怀着一腔热血积极抗日,他在部队里参加了多次战斗,直到1945年在太恒庄战斗中牺牲,被评定为革命烈士。”李最强说。
1989年,蠡县政府为李鉴波立烈士碑,烈士墓就在村外的苍松翠柏间。李最强老人时常在儿女的陪伴下前往祭扫。“这么多年,我总梦见您穿着军装的样子……”他凝视着墓碑,声音微微发颤,“现在我也老了,可您的事,我得让孩子们记住,让子孙后代都记住。”
李惠波之子、至今生活在太恒庄的李最胜老人眼神中透着对往昔的追忆:“我父亲1930年生人,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时,他才7岁。他年龄太小,就参加了抗日儿童团。在离我们村1公里远的地方,驻扎着日本兵,我父亲就在村口给八路军站岗放哨、传递消息。”
那些被祖辈反复讲述的往事,历经岁月洗礼,早已沉淀为这个家族最珍贵的精神遗产。
精神传承:永不熄灭的家国情怀
战争的硝烟已经散去,但记忆从未走远。
如今,李家的后代分别在河北、浙江、北京、天津、安徽等地生活。四年前,家族中最后一位参与抗日战争的前辈李景波辞世。对于许多人来说,抗战或许只是历史书中的一页,但对于李家而言,那从来不是遥远的往事,而是融化在血脉里的记忆。
“战争给我们家族带来了巨大的伤痛,但抗战精神也成为我们最珍贵的家风。”李洪毅说,“父亲在世时,我曾不止一次问过他,咱家当时有田有地,为什么要参加抗日?我父亲对我说了一句话,我记了一辈子——没有国,哪有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这句话一直指引着李洪毅的人生。如今已经退休的他,人生大半辈子是在部队度过的。18岁时,他选择了去条件艰苦的海岛当兵,军校毕业后成为一名海军航空兵,始终践行着父亲的教诲。
李洪毅的姐姐李丽娅童年跟随父亲在各地辗转。“我生在大连,我姐姐生在沈阳,哥哥和弟弟分别生在石家庄和南京。直到离休,父亲才离开部队。他老人家这一辈子戎马生涯,跑遍了大半个中国。他在世时常说,‘革命同志就是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这句话刻进了我们骨子里。”
对于孙辈孙芳而言,家族给予她的教育朴素而坚定——“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高中毕业后,她成为一名海军战士,在部队,她读完了本科、硕士。“小时候常听姥爷李濬波讲起他打游击的故事,当时觉得不可思议。直到自己穿上军装,才真正懂得‘为了祖国’的含义。”
数十载年光阴流转,17个闪亮的名字,始终如星辰般指引着李家后人前进的方向。
李景波之孙李晓理是在爷爷的膝盖上听着抗战故事长大的。2012年,清华大学本科毕业的他去了国外读研。“毕业时有很多机会留在国外,但我还是选择了回国。曾经,我的先辈们用青春和生命守护着这片土地,今天,我要用所学把这里建设得更好。”
从烽火岁月到和平年代,从战场厮杀到建设家园,这个家族用几代人的选择诠释着同一种情怀。
那些故事还在传颂,抗日精神仍在延续,就像李家老宅的那棵老树,年年新绿,岁岁长青。
(本版照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