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劲帆满海天阔,奋楫潮头逐浪高。
当新质生产力的浪潮奔涌而来,天津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深刻把握时代发展大势,以系统思维谋篇布局,以改革精神破解难题,从政策供给到平台搭建,从成果转化到产业升级,全方位激活创新基因,让这座兼具历史底蕴与创新活力的城市,在渤海之滨书写着创新驱动发展的生动答卷。
天开实践 打造新质生产力策源地
在天津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版图中,天开高教科创园无疑是浓墨重彩的一笔。前不久,“智汇和平·模创启航”天津市人工智能垂类大模型创新社区在天开和平园揭牌,标志着我市在人工智能垂直应用领域迈出关键一步。
围绕“科技创新策源地、科研成果孵化器、科创服务生态圈”的功能定位,天开集团高水准举办常态化、阶梯化、专业化路演活动,打造具有影响力的“天开路演”品牌。眼下,从低空经济、人工智能到新能源新材料、智慧出行,“天开路演”已成功搭建起资源与项目之间的稳固桥梁。
如今,天开园一流科创园区建设迈入新阶段:促进天开园发展条例与“2.0版”支持政策相继出台,“选育诊融赛转”六项机制创新落地,政务、科创、金融、商务、知识五类服务持续优化;集聚服务机构372家,组建天开九安海河海棠科创母基金等47只基金、总规模248亿元,“天开大讲堂”等品牌活动深入人心,“类中关村”生态加速成型。
“金篮子”育出“金成果”。全球首条先进微纳米功能粉体智造生产线投产、全球首次实现共价有机框架材料吨级量产、全国首张脑机智能人工神经信息系统医疗器械注册证获批……多项“领域第一”在天开园接连涌现,永续新材料、佰鸟纵横等核心区孵化企业实现规模化生产。
一子落而满盘活。随着宝坻区京津中关村科技城局部区域纳入天开园“一核两翼多点”空间发展布局,“多点”已扩容至6个,这不仅是盘活存量、做优增量、提升质量的生动实践,更是天津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
整体跃升 全市科技创新量质齐升
不只是天开园,天津全市科技创新综合实力正显著提升。
近日,脑机交互与人机共融海河实验室核心企业——中电云脑(天津)科技有限公司,正式发布了其自主研发的创新产品:基于全国产自主可控内核的非侵入式脑机智能头环。这不仅标志着我国前沿脑机接口技术正逐步转化为日常实用工具,更为用户深度洞察自身状态、主动进行调节提供了便捷手段。
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为战略牵引,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去年,我市20项成果获评国家科学技术奖;连续3年进入“自然指数—科研城市”排名全球前20强。
——京津冀协同创新迈出新步伐。市政府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与中国医学科学院合力推进天津医学健康研究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天津医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天津校区建设;促成16个区与中国科学院合作实现全覆盖。
——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实现新突破。全国重点实验室总数达到29家,产出生物型人工血管等一批具备产业化前景的关键技术,突破“空间太阳电池”等一批原创性成果;7家海河实验室推进“0—1”的原创突破和“1—N”的成果转化产业化;市级重点实验室总数达403家,实现12条重点产业链全覆盖。
——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组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工作专班,出台全链条支持生物医药创新发展若干措施等政策,建立重点企业信息库和动态监测更新机制,成立生物医药产业联盟,搭建覆盖“研发—转化—产业化”的全周期服务体系,全力打造生物医药产业新高地。
产研协同 架起成果转化金色桥梁
科技创新是新型工业化的核心要素,产业创新则为新型工业化提供实践平台和具体路径。
走进天津友发钢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友发)的生产车间,机械臂精准挥舞,智能系统实时监控。目前,我国每三支焊接钢管就有一支来自友发,每周友发生产的钢管足以绕地球一周。
这背后,是创新的硬核驱动:2024年,友发研发投入超15亿元,企业研发的“钢管自动打包机”“热管余热回收蒸发器”“多推拉杆钢管镀锌装置”等成果在全行业推广应用。
企业的创新活力,离不开创新生态的滋养。为持续提升产业“含金量”“含新量”,天津不断在制度创新与平台建设上探索突破,为科技成果转化铺路搭桥。
今年以来,天津滨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武清区和天津港保税区首批4家市级未来产业先导区加快建设,目标打造创新政策先行、未来场景开放、创新生态汇聚的科技创新策源地和新质生产力集聚区,争创国家未来产业先导区;北化院天津基地化工材料中试平台、细胞与基因治疗中试平台、纤维新材料制备技术验证与转化中试平台、智能生物制造中试平台等4个平台入选首批国家级重点培育中试平台名单,打通科技成果产业化“最后一公里”;京津冀开源产业联盟揭牌成立,三地软件行业协会签署《开源软件生态共建与协同发展框架协议》,联合打造跨区域开源创新链。
从前沿技术突破到产业生态完善,从创新平台搭建到协同发展深化,站在新的起点,天津正以创新为锚、向未来而行,在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上续写新的华章。
记者 胡萌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