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天津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一座很有特色和韵味的城市。为深入、系统展示天津的独特魅力和人文底蕴,更好让世界了解天津、读懂中国,津派文化研究中心联合《天津日报》约请专家学者分别从历史特质、地域特质、人文特质、发展特质等视角,多维度、立体式挖掘提炼天津别具一格的城市特质,推出一组文章,以飨读者。
历史特质
古今交融 中西交汇
“明初置卫今商埠,水陆交通此转枢。”天津凭借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文化底蕴,由一座军镇发展成为近代中国北方最大的工商业都市。万年的人文史、千年的文明史、六百多年的建城史,让这座充满独特韵味的城市形成了古今交融、中西交汇的历史特质,为天津城市的不断发展提供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基因。
古今交融彰显城市底蕴
古今交融是天津城市的突出特质。天津因漕运而兴起,唐中期以后成为南方粮、绸北运的水陆码头。辽金以后,随着北京地位的日益提升,天津亦逐渐显示出它的独特性与重要性。金代设直沽寨,元代建海津镇,明永乐二年正式设卫筑城,清代更是成为京畿重镇,“当河海之要冲,为畿辅之门户,冠盖相望,轮蹄若织,俨然一大都会也”。悠悠岁月使天津成为一座历史底蕴深厚、充满古色古韵的历史名城。近代以来,天津又一跃成为北方工商业中心、全国第二大经济中心,率先开启了近代化进程。新中国成立初期,天津就已是北方交通枢纽和近代工业基地。改革开放以后,天津作为全国改革开放先行区,引领全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成为具有世界影响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现代技术、现代生活、现代文化,让天津成为引领现代潮流、充满现代气息的时尚之城。
在古今嬗变的历史进程中,天津实现了商贸、军事、建筑、工业、民俗等多种文化的碰撞、交汇与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风貌。天津共有49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57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非遗”项目萌发于海陆交汇、中西合璧间,孕育于街道巷陌内,蓬勃生长于天津社会中,既呈现出丰厚的历史底蕴,又展现出积极面向未来的姿态,而这正是天津古今交融的生动体现。
中西交汇领风气之先
天津自1860年开埠通商后,逐渐成为中国北方开放的前沿和近代中国洋务运动的中心,并被视为清政府对外交涉的中心。天津见证了近代中国的风云变幻,是近代中国对外交流的窗口,故有“近代中国百年看天津”之说。天津是我国近代北方工业的肇兴之地,率先引入电报、铁路等西方技术,北洋大学开中国现代高等教育先河,劝业场“商战救国”理念,“河北新区”试验田,近代邮政的创设……近代中国的诸多第一无不昭示着天津这座城市敢为天下先的文化底色。
在社会生活方面,天津亦呈现出中西交汇的特征。开埠以后,西方文化浸入并影响了天津城市的方方面面,它既和固有的传统文化发生碰撞,又在中西交流之中深入融合。诸多新兴的艺术也在天津兴起并生根发芽,天津被誉为“话剧摇篮”“曲艺之乡”“戏曲大码头”,充分说明天津在社会生活上的中西互鉴。这些文化元素在天津城市中相互交织,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氛围。
万国建筑观古今中外
天津素有“万国建筑博览会”之称,目前共有877幢历史风貌建筑,33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42处天津市文物保护单位,348处不可移动文物点。从明清时期的卫城建设,到近代租界的形成,再到现代化都市的演变,天津的建筑风貌始终在城市发展中不断变化与丰富。既有传统的四合院建筑,也有近代中西合璧的小洋楼,更有延续发展本土文化、融合中西理念的当代建筑。
历史风貌建筑,带有鲜明的城市印记,是传承城市文脉的特色场所。一座城市之所以迷人,不在于有多少高楼大厦,而在于街道所体现的城市风貌与个性,在于它的特色与底蕴。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天津时指出:“天津是一座很有特色和韵味的城市,要保护和利用好历史文化街区,使其在现代化大都市建设中绽放异彩。”天津的历史建筑,既继承了传统文化的基因,又融合了西方文化的因素,在时空维度上形成了古今交融、中西交汇、和谐共存的风貌特色。
天津依靠特殊的地理位置与历史进程中的特殊地位,塑造出“京畿风范打底、山海风光为骨、中西风情塑形”的多元文化形态。在这里,你可以穿越时空长廊,感受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魅力;也可以漫步街头巷尾,体验活力与创新的氛围。天津,以它独有的方式,展现出古今交融、中西交汇的历史特质。
(执笔人:万鲁建)
人文特质
津派特点 津味风格
文化是城市的根脉和灵魂。津派文化是天津城市的精神脊梁,打造具有鲜明特色和深刻内涵的津派文化品牌,提升天津文化的辨识度和美誉度,是推动天津文化传承发展目的所在,也是塑造天津城市文化特质的实践指向。
探源天津文脉基因
厚植津派文化的人文深度
历史是城市的记忆。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特殊的历史际遇,铸就了天津特有的文脉基因。考究天津历史文脉,文化源远流长,人文底蕴深厚。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天津有着万年人文史、千年文明史、六百多年建城史的文脉长度。蓟州区的太子陵旧石器时代遗址的考古发掘,把天津的人文历史延伸至不少于10万年的人类发展历史长河中。隋朝大运河开通的“三会海口”,是天津最早的发祥地。明永乐二年(1404)12月23日正式筑城,天津成为全国唯一有确切建城时间记录的城市。“京畿门户”、河海漕运枢纽、近代工业发祥地、文化交融前沿地、现代教育引领地相互碰撞融合,最终生成天津多元包容、融通和谐、开放创新的文化特色和精神气质。天津城市特有的发展轨迹形成了津派文化的特殊基因,厚植了津派文化人文特质之根,也夯实了津派文化自信之源。
深挖天津文化资源
提炼津派文化的人文浓度
资源是城市发展的底气。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资源是天津城市文化发展的根和魂。打造“津津有味”的津派文化,关键在于深挖独具地域特色的津派文化资源,精选一批体现天津文化特质的标识性符号,增强津派文化在内容上的识别度。
2024年,天津市推动文化传承发展工作会议暨全市旅游发展大会提炼总结了天津文化资源中最具代表性的八种文化形态,强化了津派文化的标识性与辨识度。河海文化资源让天津获得了鲜明的城市文化标识;红色文化资源为天津奋进新时代新征程提供了丰厚精神滋养和力量源泉;工商文化资源给天津注入了中国式现代化先行区、示范区的自信底气;建筑文化资源平添了天津城市的独特人文气质与魅力;民俗文化资源展示了天津人代代传承的生产生活习惯与习俗;演艺文化资源让天津拥有了最为地道的“津派”+“一台好戏”的文艺范儿;文博文化资源在科技赋能中让珍贵历史瞬间“复活”;休闲文化资源为繁华都市人的生活提供了“津津有味”的惬意选择。这些历史文化资源生成并提升了津派文化的人文浓度。
激发天津文化主体活力
升华津派文化的人文热度
人是城市建设的主体。天津人民用智慧和勤劳创造了人文天津,实现了文化与城市的相互滋养、相互赋能,让天津不仅成为有魂有魄的文化名城,也成为百姓安居乐业的“哏儿都”。
津派文化内生于天津人的生产与生活场景。天津人在码头劳作与开埠经商中养成了守望相助、急公好义的品格,在风云际会年代锻造出开放包容、乐观豁达的心态,在民族工业崛起和振兴中厚实了勇立潮头、务实创新的精神,在移民会聚的市井日常生活中养成了诙谐幽默、热情好客的性格。津派文化繁荣于天津人“热辣滚烫”生活化的文化创作与传承中。杨柳青年画“莲年有余”与泥人张彩塑“梦娃”表达了天津人对国泰民安和幸福生活的向往,西北角热气腾腾的特色早点开启了天津人味蕾觉醒的美好一天,古文化街上的展品与节目呈现出天津人多彩多姿的生活体验,相声剧场里的开怀大笑传递出天津人藏在基因里的生活态度。一代代天津人把对生活的热爱熔铸到打造“津沽记忆”的文化名片里,为传承发展津派文化、讲好“天津故事”提供了更具“津味”的IP生活场景。
(执笔人:万希平)
地域特质
依海而生 因港而兴
“千里长河尽,人传是海门。地当平处坼,水统众流尊。”天津是华北地区众流入海的门户,素有“河海要冲”之称。依河傍海的地理位置塑造了独具特色的河海文化,赋予了天津“依海而生、因港而兴”的地域特质,是天津在新时代实现蓬勃发展、开创美好未来的独特优势。
濒临大海 依海而生
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
天津地处渤海之滨,其平原地区多为“退海之地”。全新世海侵之后的海退陆进以及独特的地质构造,使天津成为华北地区众多河流汇聚入海之地。天津处于古黄河入海口,被称为“九河下梢”。东汉以后,随着海河水系逐渐形成,华北地区众多河流汇入海河干流,天津又成为海河水系的入海口。由于其长期处于众流入海之地,是华北地区通向大海的门户,故而又被称为“海门”。
濒临大海、依海而生,是天津的自然禀赋,也是千百年来天津发展的独特优势。一方面,浩瀚渤海为天津发展提供了种类繁多、源源不竭的自然资源,海洋经济是天津经济的特色优势和重要支柱产业。“煮海熬波”的盐业生产成就了古代天津的富庶繁荣,快速兴起的海洋产业则是推动现代天津发展的“蓝色引擎”。从富饶的渔盐之利到广袤的濒海滩涂,从丰富的石油资源到美丽的海滨风景,都是推动天津发展的宝贵财富。另一方面,天津处于海河水系下游,华北地区众多河流在天津交汇,这使其不仅成为河漕和海漕的航运枢纽,也是连通整个华北的航运枢纽。优越的地理位置塑造了以河海文化为母体的津派文化,海纳百川孕育了津派文化的广阔胸襟,向海图强蕴含着天津人民的奋斗精神,众流归海汇聚起天津发展的不竭势能。
南北交融 海陆贯通
开放包容的文化特质
天津处于南北运河的交汇之处,自金代以后便是京师门户、畿辅重镇,是南北往来的关键节点。络绎不绝的人员流动和川流不息的货物流通为天津带来南北各地的人力资源和经济资源。伴随着各地人口的涌入,天津成为南北文化交流的集散地,既保持了北方文化特别是燕赵文化的阳刚之气、慷慨之风,展现了军镇文化的尚武精神和忠诚品格,又吸收了南方地区的文化元素,桐城文派、浙西诗派、妈祖信仰等许多源自南方的文学流派、艺术风格、民俗信仰在天津传播流衍,津派文化充分体现了南北交融的包容品格。
天津不仅是南北枢纽,而且是“一带一路”的节点城市,具有贯通海陆的地域特点。天津既通过海上航线与世界各地紧密相连,又具有十分广阔的内陆腹地。一方面,天津是近代国内最早的通商口岸之一和北方最大的工商业城市,体现海洋文化特色的航海文化、商业文化成为津派文化的重要内容,并得到传承发展。另一方面,天津的产业辐射华北、东北、西北等内陆地区,内陆文化对天津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这使得津派文化既具有海洋文化的开放创新精神,又具有内陆文化的沉稳厚重特质,既体现崇尚对外交往的外向特点,又体现重视乡土情怀的内敛意识,实现了海洋文化与内陆文化的兼容并蓄、融会贯通。
因港而兴 港城共荣
开拓进取的发展生机
天津是一座因港而兴的城市,港口的发展历程始终伴随着天津城市的发展过程。东汉末年,随着平虏渠、泉州渠、新河渠等人工运渠的开凿,海河水运网基本形成,泉州渠的南端(今军粮城一带)形成连接河海的航运转输港口“漂榆邑”。此后,金代的直沽寨、元代的海津镇、明清时期的天津城,都是转运漕粮的港口。近代以后,天津港成为连通世界的北方大港,有力促进了天津与世界的联系。特别是改革开放后,随着天津城市建设的推进,天津港迅速发展为现代化的世界一流枢纽港口,不仅带动了天津的快速发展,而且在国家建设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数千年历史表明,港口是天津的核心战略资源,港城相依相融、共生共荣是天津城市发展史的重要特点之一。
港口发展历程不仅影响了天津的城市布局和发展轨迹,而且深刻塑造了津派文化的精神特质。港城共荣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港连天下、融通四海的开拓史,也是一部顽强拼搏、积极进取的奋斗史。其中蕴含的立足天津、服务全国、拥抱世界的广阔胸怀和开放气度,敢为人先、追求卓越、勇于创新的坚强毅力和奋斗意识,已经成为津派文化的内在精神,必将激发全市人民在新时代新征程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团结奋进、扬帆远航。
(执笔人:李会富)
发展特质
制造为基 向新而行
天津,以河海文明为血脉,以工商基因为筋骨,在六百余年建城史中书写着河海通衢的开放篇章。从三岔河口的漕运枢纽到近代工业的机器轰鸣,再到现代智造的创新产业园区,天津始终以独特的历史与时代张力,塑造着“工业摇篮”“智造先锋”的城市品牌。在上合峰会在津举办的历史契机下,天津的工商文脉与创新动能,必将展现出城市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发展特质。
制造为基
历史经纬中的工商底蕴与当代重构
六百多年前建城伊始,天津便因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为南北物资交流的枢纽。大运河与海河的交汇,催生了三岔河口的商贸繁荣,孕育了天津的工商基因。近代以来,天津成为中国民族工业的发祥地之一。从洋务运动中诞生的天津机器制造局,到民国时期的“永久黄”化工集团,天津以实业救国的担当,书写了中国近代工业化的壮丽篇章。这种“开放包容”“敢为人先”的精神,成为天津工商文化的内在基因。
进入新时代,天津以“一基地三区”功能定位为指引,将历史积淀转化为由制造向“智造”发展的动能。作为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天津一面坚守着老字号、老品牌的匠心传承,一面在智能科技、生物医药、新能源等领域开辟新局面。天开高教科创园的崛起就是典型案例:闲置多年的烂尾楼通过政企协作,成为集聚3000余家企业的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的热土。
城市更新成为工商文脉重构的重要载体。天津第一机床总厂始建于1951年,2014年迁址,老厂区被闲置,随着城市更新,这项工业遗产被打造为“津一·PARK”都市产业公园,保留了苏联专家办公楼、老式的机器,新建写字楼又引入多种新业态,实现“工业锈带”向“创新秀场”的蝶变。这种修旧如故、业态焕新的策略,正是天津“三新”“三量”工作的生动写照。
向新而行
新旧动能转换中的“天津范式”
“一定要把我国制造业搞上去,把实体经济搞上去,扎扎实实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教诲言犹在耳。天津的转型升级,始终以实体经济为根基,通过“三新”“三量”协同发力。在智能装备制造领域,天津港全球首艘具备自主伴航功能的高度智能化拖轮的研发应用,彰显了天津版“国之重器”的创新实力;在绿色低碳领域,国家管网天津LNG(液化天然气)接收站累计向京津冀地区外输天然气突破400亿立方米,有力保障了京津冀清洁能源的需求。
实体经济的发展需要智能化转型升级,新质生产力的培育更要体现系统思维。天津数字出版产业园曾是天津出版传媒集团的美术印刷厂,后来厂区被重新定位,对老印刷厂进行全面提升改造,转型为智慧教育、游戏电竞、网络文学基地等,实现产值约3亿元,重塑了业态新活力。这揭示了天津在新旧动能转换中形成的发展范式:通过“空间再造”—“要素重组”—“功能重构”的变革,将存量资产盘活,把闲置资源转化为创新载体,实现新质生产力的跃升。
上合机遇
国际化叙事中的工商表达
上合峰会的举办,为天津提供了向世界讲述天津工商故事的舞台。天津工商文化的独特魅力在于它的包容性和开放性,各种业态无论是传统还是现代,无论是本土还是国际,都能在天津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天津作为“一带一路”的枢纽,天津港连接全球1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0多个港口,中欧班列今年已突破700列。诞生于天津的“鲁班工坊”,已在上合组织成员国落地10所,培养了众多技术人才,成为职业教育国际合作的“中国名片”。
城市品牌的塑造需要多维叙事。通过古文化街的民俗体验和杨柳青木版年画的数字文创,塑造“最民俗”的文化品牌;借助五大道海棠花节和民园沉浸式演艺矩阵,打造“最国际”的文化场景;依托天开高教科创园科创成果和智能工厂,构建“最前沿”的创新形象。构建“昨天—今天—明天”的叙事链,通过多维叙事,使城市精神得以具象化呈现。
从漕运码头的帆影到自动化码头的塔吊,从劝业场的算盘到天开高教科创园的键盘,天津的工商文化始终与国家命运同频共振。在时代的变革中,这座城市正以河海襟怀拥抱全球化新浪潮,用智能科技解答时代命题,以文化交融书写文明对话。当城市璀璨的灯光点亮海河夜景,天津向世界展示的不仅是一张城市名片,更是一份关于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全球互相融合的天津方案。这份时代答卷,既是对六百余年制造基因的传承,更是对向新而行的新质生产力文化特质的探索。
(执笔人:李进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