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4
星期二
当前报纸名称:天津日报

善用文明力量开创合作发展新前景

日期:08-31
字号:
版面:第17版:学习周刊·理论创新       上一篇    下一篇

赵永帅

  文明对话程度反映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程度。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人类社会何以能够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公平正义一边,考验各国智慧,亟须各文明参与。自全球文明倡议提出以来,多种形式的文明对话及交流活动在全球范围内、不同领域间渐次展开,正在形成善用文明力量思考和解决当前不安全、不稳定和不确定因素的新局面。

  追求相互尊重的多元文明,促进合作发展的主体迭代。长期以来,由少数国家主导制定的规则和秩序,框定了其他国家参与全球化的角色和位置。随着经济全球化带来的贸易繁荣、投资便利、人员流动和技术发展,各个国家在追求发展和迈向现代化方面已经觉醒并显著发力。蓄势待发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给各国发展提供了新机遇,世界整体的生产力发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景象。积累与激荡之下,百年变局中“小院高墙”的现实风险和干涉分化的现实挑战,进一步促进了各国文明自省与自觉的进程,“如何通过自身文明赋能各自现代化道路”成为各国更为迫切的主体性诉求。一个相伴而来的新议题是,在新的国际秩序中,各国不仅期待平等互信的经济角色,更追求作为多元文明主体的平等身份。

  当今时代,全球高质量合作发展面临诸多挑战,现象和原因更为复杂多变,解决起来也更加艰巨繁重,任何国家都无法靠单打独斗来解决这些问题,破题之要就在于文明。文明是各国各民族长久生存发展的记忆和积淀,以文明进行交流了解,多元平等的文明主体能够为对话合作奠定信任与尊重的基础。新的情势之下,推动构建更加紧密的上合组织命运共同体,各国要跳出单一的经济维度,加入更深层、更持久的文明力量,主动迭代并确立文明主体意识推动新的合作发展。

  推进开放包容的文明实践,助推合作发展的动力升级。众所周知,现代化是人类社会进步发展的必然趋势,代表着各个国家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与进步,是物质文明进步与精神文明进步的协调和互塑。文明是人类社会的精神力量,围绕各自文明的实践活动是激活其现代化发展的源泉、动力和生命力所在。经历了“复制”“照搬”等现代化曲折探索阶段后,越来越多的国家意识到现代化的发展动力不是“外在”,不能“被动”,更不在“他国”,必须把作为“道路”的现代化厚植在自身文明历史和现实任务中。因此,在共同利益和发展趋势驱动的合作发展中,内在包含文明之间如何认识文明本质、如何处理文明关系、如何开展文明交往等实践体系。

  文明交往成为各国合作发展的题中之义,愈加纵深的合作模式和不断拓宽的发展格局期待新型文明对话与实践。上合组织国家之间地缘相近、民心相通,有着频繁丰富的文化交流、人文旅游、民间交往等实践,对形成开放包容的文明参与秩序发挥显著示范作用。就发展而言,当前全球产业链重组、供应链重塑、价值链重构不断深化,全球产业结构和布局深度调整,识变之智在文明思维、应变之方在文明实践、求变之勇在文明作为。以文明实践增强合作发展动力,要求遵循文明交往规则、善用文明互鉴智慧,并以变革思维把握现代化发展与国际合作的新议题与新规律。由此,把合作项目、发展成果转化为各国人民可感知、可参与、可共享的生动场景。

  凝聚求同存异的文明共识,打造合作发展的务实格局。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时期,经贸合作的壁垒、政治互信的高墙、局部地区的冲突、社会发展的撕裂等正以更为显性的方式呈现出来。矛盾和冲突背后蕴含着不同的现实状况、利益诉求和价值取向,而文明恰恰具有诉诸基础和长远的内核,以及诉诸千秋万代的视野与情怀,千差万别的元素背后都能找到更为基础的文明达成共存共生。各种文明交流交融、互学互鉴,是让世界变得更加美丽、各国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的必由之路。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可具体落地为求同存异的文明共识凝聚路径。

  文明发展在人类历史发展之中进行,务实解决当下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困境,构成这个时代的具体文明形态。把求同存异作为剖析问题的文明基础,是站在人类发展整体的格局中考量人类生存、生产和生活。用求同存异的文明方法去解决问题,是立足共同的价值场域去提出解决时代议题的方案。长期以来,上合组织持续凝聚求同存异的文明共识,坚持行动导向,将“行动”二字作为轮值主席国工作的关键词,在合作发展中直面地区和全球挑战、正视差异与多样性,聚焦能源、农业、安全等具体领域合作,持续深化基础设施、贸易、金融互联互通的务实发展。

  弘扬全球文明倡议、开创善用文明力量的合作发展新前景,需要进一步围绕维护文明多样性、传承和创新文明形态、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等议题,把文明交流对话的具体行动转化为发展进步的实际效能,共建繁荣上合、共绘文明上合、共筑友好上合。在世界之变、时代之变与历史之变中,提供“不同文明如何相处、人类文明何去何从”的上合方案。

  【作者为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22CKS058)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