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研的深度融合,从来不是简单的资源叠加,而是一场涉及体制机制的系统性变革。
天津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要发挥科教资源丰富等优势,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勇争先、善作为”的殷殷嘱托,以天开高教科创园的建设为抓手,从盘活“休眠”空间到激活科创资源,从优化人才培养到畅通成果转化,通过一系列制度创新打通产学研协同的“最后一公里”,构建起教育、科技、人才相互支撑、彼此成就的生态系统,让知识的价值在产业土壤中充分释放,让人才的创造力在创新实践中尽情迸发。
向“存量资源”要“增量价值”
你见过“休眠”空间被激活的模样吗?天开园的璀璨灯光便是最佳答案。两年多前,地处市中心黄金地段的天开广场还因资金链断裂沦为沉寂的烂尾楼,陷入“寸土难生寸金”的困局。
2023年5月,天开园正式开园,惊人的“天开速度”背后,是制度创新释放的强大动能。
两年多来,天开园不断成长壮大。前不久,宝坻区京津中关村科技城局部区域纳入天开园“一核两翼多点”空间发展布局,使“多点”扩容至6个,总面积拓展至98.89平方公里,一张覆盖更广、联动更畅的创新网络就此织就。
在天开园,向“存量资源”要“增量价值”的改革实践,不仅体现在闲置载体的重生,更在于通过制度创新,让创新要素在开放循环中持续聚变。
天开园以改革思维赋能招商体系:定期召开招商调度会,统筹重点项目招引储备;带领各园区赴外地精准招引优质企业;组织项目路演加速企业落地;建设全球联络站,启动香港站和硅谷站……一系列举措让创新资源加速汇聚。
针对科技成果转化中“不敢转”“不愿转”“不会转”的痛点,天开园以政策创新破冰,实施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费”改革,成功打破转化冰封状态,已促成10余项成果转移转化,让高校与企业真正“有效握手”。
天开创新生态的蓬勃发展,更得益于立体服务网络的构建。今年上半年,天开园导入服务机构19家,累计达372家,推动服务资源向“两翼多点”延伸;天开科创专板新入板企业40家,累计达194家,其中43家被选为上市潜力企业重点培育;成功举办2025天开论坛等高水平活动300余场,让创新因子在每一次互动中加速流转。
向“科创资源”要“发展动力”
近年来,我市在优化学科人才培养、促进产教研融合、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持续发力,通过一系列系统性改革举措,加快构建更具活力的科技创新生态,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
目前,我市高校正在开展一场学科专业与产业链的“适配工程”。全市近年新增急需紧缺专业179个,关停并转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专业214个,撤销质量不高、需求下降学位点68个,让高校专业设置紧密结合国家发展战略和产业需求,培养时代急需的人才。
通过优化学科布局、加强专业建设,天津高校持续推动学科专业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市教委数据显示,目前我市高校理工农医类专业与我市12条重点产业链适配度为71.5%。校企共建236家产教融合研究生工作站,打造生物医药、信创两个国家级产教联合体,建设集成电路、数字经济等10个市域产教联合体以及新能源、智能供应链等3个产教融合共同体,积极推广“产业园区+职业教育”模式……校企合作正在全力激活育人新生态。
在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紧密衔接的基础上,科技成果转化正成为将创新潜力转化为发展动能的关键一环。
近年来,市教委大力推进实施“千团千企融合创新计划”,促进高校技术熟化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在“千团千企”带动下,2024年我市高校承担横向项目数量与合同额大幅增加,较上年同期分别增长44.1%和36.9%。
向“智力资源”要“创新效能”
为了支持储备青年科技人才,市人社局在天开园开展博士后体制机制改革试点工作,设立天开园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总站,创新建站、管理、培养、投入机制。“天开园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总站获批后,园内企业设立分站更加容易,可向园区总站申请并由市人社局快速审核报备。”天津可宏振星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史屹君介绍,建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后,公司很快同天津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所等高校、研究机构在项目研发和人才培养方面建立了合作关系,成功联合申报且正在申报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
目前,天开园内已设立中国医学科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华神(天津)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等22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分站。
为不断提升天开园人才服务保障水平,我市在人才引进、培育、使用、评价等关键环节协同发力,通过向“智力资源”要“创新效能”,构建“引育用留”全链条生态。
——面向国内市场引才留才。举办8场“双一流”校园招聘会,包含天开园园区企业在内的重点参会企业近1100家次,提供优质岗位近2.5万个;邀请南开大学、天津理工大学等6所高校和20余家企事业单位参会对接交流,现场服务天开园企业,助力企业招揽人才。
——吸引人才来津留津。组织天开园等重点用人单位赴香港参加“2025创新香港-国际人才嘉年华”活动,吸引香港人才来津创新创业,截至目前,共有70人达成来津工作意向。
——营造良好人才发展环境。实施“海河英才”卡制度,为天开园引进的各类人才发放“海河英才”卡196张。解决高端人才急难愁盼“关键小事”120余件;在“天开高教科创园公共服务中心”设立对外公共服务窗口,为入驻企业提供人社政策咨询、人才寻访、人事代理、派遣外包、招聘培训等人力资源服务。
记者 胡萌伟 姜凝 廖晨霞
本版摄影 吴迪 周伟 潘立峰 姜宝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