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海重器,引领产业能级跃迁——“海葵一号”圆筒型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16000TEU(标准集装箱单位)超大型集装箱船、“天鲲号”自航绞吸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装备相继问世;
重点项目,筑牢产业集群根基——海油发展天津海洋装备智能制造基地(二期)建设项目加速推进,中船(天津)船舶制造有限公司转型升级能力建设(二期)项目启动实施……这些重点项目发挥持续拉动效应;
今年1至7月,我市海工装备产业总产值同比增长38.4%,产业增加值增速达48%,正以“向海图强,产城共荣”的态势赋能港产城融合发展。
在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油工程)天津智能化制造基地,不久前集成完工的国内首批海洋工程柔性制造智能焊接机器人正在进行测试。
“作为海洋油气工程行业‘十四五’重大科技项目智能制造关键技术课题之一,这3套焊接机器人核心软件与工艺库实现100%国产化,硬件国产化率超80%。”海油工程“海洋工程柔性制造智能机器人研究课题”课题长陈欣说。
智能和绿色已成为引领海工装备产业发展的双重主线。
走进中船(天津)船舶制造有限公司,焊工手持焊枪,火花四溅。“公司现手持订单中,一半以上是双燃料绿色船舶,其全部来自海外客户。”该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
眼下,我市正积极推动海工装备制造业产业链延伸,扩大产业规模,打造海洋装备智能制造产业集群。
今年是博迈科海洋工程股份有限公司集中交付的窗口期,公司每个月的出口额达数亿元。“成立近30年,我们共承接140多个海外项目,产品出口到20多个国家和地区。”该公司总裁助理梁海表示,依托天津完备的海工装备产业链,他们联合金桥焊材、天津钢管等合作伙伴,“组团”与海外客户对接,共同拓展国际市场。
企业以技术创新与市场开拓双轮驱动,为产业生态持续注入新的活力。
目前,我市海洋装备产业聚集了10余家重点企业,基本形成了以海洋油气装备、高技术船舶、港口航道工程装备、海水淡化装备和海洋能开发利用装备五大产业板块为核心的产业发展格局,产业链条日趋完善,集群竞争力显著增强,为港产城融合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记者 宁广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