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临渤海,天津素有“九河下梢”“河海要冲”之称。在这座依海而生的城市,“港”与“产”与“城”深度融合,将绘就怎样的未来?
天津的答案,是以百年大港架起通达全球“新通道”,以“硬核”资源激活适港产业“新势能”,以港城互动绘就城以港兴“新图景”。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天津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践行“四个善作善成”重要要求,天津充分发挥天津港战略资源和“硬核”优势,瞄准打造世界级港口城市目标,以港产城融合为引擎,厚积薄发激活“港为城用、城以港兴”新动能,勇立潮头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与共建“一带一路”。
刚刚出炉的《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报告(2025)》中,天津国际航运中心综合实力排名继去年跃升3位后持续进位,位居全球第18位,作为中国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的发展韧性与创新活力展露无遗。
百年大港 架起通达全球“新通道”
7月,随着1418辆国产自主品牌商品车在天津港滚装码头搭乘“闽江口”轮启航,天津港—钱凯港国际滚装航线正式开通,京津冀地区车企“出海”迎来新通道。
港口是基础性、枢纽性设施,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作为京津冀及“三北”地区的“海上门户”,天津港以服务国家战略和全市发展大局为使命,加快打造世界一流智慧绿色枢纽港口升级版。
架起通达全球“海陆通道”,串起联通世界贸易版图,目前,天津港拥有148条集装箱航线、30余条铁水联运班列,在腹地设立120个营销中心,同世界上1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0多个港口保持贸易往来。这座百年大港正从单一运输节点向全程供应链枢纽不断升级。
货畅其流,彰显枢纽活力;商通四海,涌动发展动能。
1至7月,天津港集团货物吞吐量2.96亿吨,同比增长1.29%;集装箱吞吐量1448万标箱,同比增长3.2%,枢纽港口牵引作用日益增强。
随着《天津港总体规划(2024—2035年)》获批,“十五五”期间,我市计划实施超过30个港口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总投资预计超200亿元,并储备一批重大项目,积极打造我国北方地区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战略支点。
“硬核”资源 激活适港产业“新势能”
依托天津港战略资源和“硬核”优势,我市全力激活适港产业“新势能”,推动“通道经济”向“港口经济”转变。
积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充分发挥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红利及经开区、综保区发展优势,我市在港口优势货类与优势产业上双向发力,海洋装备制造、航空航天、石油化工、冷链、融资租赁等适港产业加速集聚。
——拥抱海洋经济,海洋装备、石油化工等适港产业加速发展,天津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基地码头工程(二期)竣工验收,天津渤化南港码头仓储有限公司天津港大港港区渤化液体散货码头工程开工。
——发展融资租赁,船舶、海工跨境租赁业务全国领跑,东疆综保区跻身融资租赁“千船俱乐部”,跃升为目前国内最大的船舶海工租赁中心,船舶海工跨境资产占全国市场份额的90%。
——聚集航运服务,滨城、津城分别打造航运服务集聚区,推动“楼宇经济+航运服务”融合,发展“航运+金融”“航运+平台”“航运+商服”等创新模式,壮大高端航运服务业规模。
作为我市港产城融合发展“主战场”,滨海新区2024年绿色石化、海工装备、粮油加工、新能源、航空航天五大适港产业完成产值达5070亿元。
持续完善围绕港口的梯次产业格局,一个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在融合中不断迸发。
港城互动 绘就城以港兴“新图景”
统计数据显示,全球35个国际化大都市中有31个是依托港口发展起来的。随着更多航运要素在津聚集,宜居宜业宜游的港口城市氛围日渐浓厚。
邮轮“热潮”激活海洋文旅业态发展“一池春水”。今年以来,天津国际邮轮母港累计接待国际邮轮60余艘次,接待进出境旅客22万余人次。
以邮轮产业发展为契机,我市特别是滨海新区多管齐下繁荣文旅消费。今年前7个月,滨海新区重点景区共接待游客1445.85万人次,相比去年同期上升10.45%;总收入达10.42亿元,同比上升5.83%。
文旅繁荣“点燃”城市烟火,港城互动“绘就”发展新貌。
随着航运、贸易、物流企业及航运服务企业引入力度持续加大,各类港口经济资源要素汇聚,助推我市“以城育港、以城聚人”发展进程不断加快。
连续举办三届的天津国际航运产业博览会(以下简称航运展)便是“新要素”打开的“新赛道”。
三届航运展吸引了来自众多国家和地区的数百家航运领域龙头企业、上市公司、行业学(协)会、世界知名港口参展。第三届航运展开幕当天,一场重量级签约迎来了70个重点项目,投资总额超400亿元,将带来新增外贸进出口额超60亿元。
依港口聚资源、依资源兴产业、依产业兴城市,我市正逐渐形成港产城互联、互补、互促的良性发展态势,积极助力塑造通道型、平台型、海洋型、制度型、都市型开放新优势。
构建以港促业兴城、港产城相互赋能的新格局,天津港产城融合发展的“远航巨轮”将继续劈波斩浪、行稳致远。
记者 万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