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路上策马奔驰,手握双枪左右射击,冲过敌人的封锁……这是电影《平原游击队》的第一个镜头,李向阳的伟岸身姿深深印刻在一代人的脑海中。电影百看不厌,英雄人人争说,李向阳这个响亮上口的名字,一度成为英雄的代号。
小时候唱过这样一首儿歌:“学习李向阳,坚决不投降,敌人来抓我,我就跳高墙;高墙不顶用,我就钻地洞,地洞有枪子,打死小日本。”这是游戏的儿歌,用在跳皮筋时,因为跳皮筋要跳上跳下,所以,“跳高墙”就是翻越皮筋,而“钻地洞”就是从皮筋底下钻过去。这个歌谣还有略微差不多的其他几个版本,但歌词内容大体相似。
民间儿歌不会凭空出现,也自然会有来头。这首儿歌的内容和电影《平原游击队》的剧情有关。该片剧情大致是这样:1943年秋天,身为游击队长的李向阳受命于军区司令,从山上下来,李向阳下山,是要深入敌后平原地区的一个县城,牵制进行大扫荡的日寇松井中队,阻止其进山增援,减轻日军对根据地的压力,同时还要保住存在县城附近李庄的公粮。李向阳策马奔驰的那个镜头,展现的就是他前去领命,此后李向阳与参谋长兵分两路,他率队前往家乡李庄转移粮食,而汉奸杨老宗发现这一情况后迅速向松井告密,松井带队包围李庄,情势十分危急。电影情节就是在这样的情境里深入的,李向阳的队伍被围,而他临危不惧,虽然是“敌人围困万千重”,但他却“我自岿然不动”。李向阳就此与敌展开游击战,以坚忍不拔的意志与敌周旋。因此,儿歌所唱的“学习李向阳,坚决不投降”确有所指,而李向阳采用的战术主要是地道战,所以说儿歌中所唱的“跳高墙”和“钻地洞”,也都是地道战的表现。
《平原游击队》是一部真实表现八路军游击队利用地道战的方式与敌激战的电影,比1965年上映的《地道战》要早十年。在拍摄这部影片前,摄制组曾到河北省清苑县(现保定市清苑区)的冉庄体验生活。当时,那些曾经历过地道战的人与地道俱在,有利于主创获得第一手的生活资料,这相当重要。“跳高墙”和“钻地洞”,体现了冀中人民在抗战中全民皆兵的智慧与勇气,村庄农舍里的锅台、柴堆、墙壁、水井等生活设施都成为地道的洞口和掩体。地道战“人自为战,村自为战,户户相连,村村相接”,使得冀中平原成为地下长城。地道战是李向阳采用的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是发挥游击战精髓的手段,但还不止如此。李向阳的游击队和松井中队斗智斗勇,互相侦察与反侦察,追击作战在地上地下、村里村外、城内城外这三个维度之间展开。李向阳火烧炮楼调虎离山,在敌人并未中计之后再出良策,他又三入县城,声东击西,瞒天过海,炸毁日军弹药列车,烧毁日军粮库,又再度诱敌深入,在李庄解救出被捕的乡亲,击毙了松井,松井中队全军覆没。李向阳有勇有谋,每每深入虎穴而毫不畏惧,尤其在关键时刻亮出“我是李向阳”的旗号,即可威震敌胆。这种英雄主义潜移默化,于是我所熟悉的那首儿歌应运而生。
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一文中指出:“兵民是胜利之本。”其实李向阳并不是从天而降,他的这场抗日战斗是在其家乡展开,他的母亲也参与其中,他真正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电影《平原游击队》在1974年改编成现代京剧影片《平原作战》,其中有一句经典唱词:“霹雳一声春雷响,平原上谁不晓工农的儿子赵勇刚。”赵勇刚就是李向阳的化身。
电影《平原游击队》脱胎于邢野创作的三幕七场话剧《游击队长》。邢野是天津人,天津沦陷之后投身抗战,因受天津话剧之风影响而酷爱文艺创作,一直在文艺部门工作,先后任职于抗敌演剧队、陕北公学剧团、华北联大文工团、晋察冀军区第三军分区冲锋剧社、冀晋军区文工团等文艺社团。1952年,邢野在中央文学研究所工作时创作了这部话剧,因所长丁玲兼任《人民文学》主编,于是他把剧本交给丁玲希望发表,但丁玲认为《人民文学》不宜发表话剧剧本。1953年4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游击队长》单行本。同年,丁玲请文化部电影局局长陈荒煤把邢野调入电影局,让他把话剧《游击队长》改编成电影,合作者是剧作家羽山,取名《平原游击队》。电影上映之后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值得一说的是,主人公李向阳的扮演者郭振清也是天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