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5
星期三
当前报纸名称:天津日报

科技赋能 普查数据更精准(图)

日期:08-29
字号:
版面:第11版:文体       上一篇    下一篇

记者 刘桂芳 摄影 曹彤   本报资料照片

  在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以下简称“四普”)工作中,我市西青区文保工作者以技术创新与考古手段深度融合为突破口,依托现代科技装备实现了数据采集精度显著提升,特别是在地下文物普查中,借助考古钻探使用的“十字布孔法”,在对小韩庄遗址进行复查过程中有新收获,为文物保护与历史研究提供了重要实证。

  小韩庄遗址位于西青区王稳庄镇小韩庄村东面,当地人称作“东庄窠”或“陈奶奶庙台子”。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以下简称“二普”)时,专家断定该遗址存在年代不晚于金元时期。

  此次普查工作中,西青区“四普”工作队队员周建、滕彤卿采用“十字布孔法”,对小韩庄遗址进行了全覆盖式的地表踏查工作。滕彤卿告诉记者:“‘十字布孔法’?是一种在考古钻探中常用的布孔方法,主要用于追踪钻探城墙基址、古代道路、古代地道遗址或古河道。这种布孔方式的特点是通过井字形或十字形排列探孔,探孔间距一般为5米,从而了解大范围内遗存的分布情况,尤其是地层堆积。”

  现场,工作队对小韩庄遗址南部断面进行了铲刮,细致观察底层堆积,判断文化层分布。他们还进行了地表采集,发现少量黑釉瓷片、青花瓷片和布纹瓦片、陶片,推测采集遗物年代为金元至明清时期。滕彤卿说:“令人惊喜的是,在原有遗址的北侧,我们发现了另一处台地,文化层较薄,推测年代应为明清时期。此外,遗址最南端还发现一处沟渠,为东西走向,中部由一平台分隔,推测其为遗址壕沟。”

  滕彤卿表示,“十字布孔法”的使用,让地下文物的分布范围与地层堆积情况清晰呈现,为确定本体分布边界提供了实证。同时,借助网络在线地图多时相影像,工作队对遗址周边地貌变化一目了然,对地下文物的性质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工作队负责人宋立表示,此次针对小韩庄遗址的复查工作成果丰富。“一方面,我们在小韩庄原有遗址北侧发现一处明清时期北扩遗址,使小韩庄遗址形成金、元、明、清村落发展的完整脉络,让遗址更具象化。另一方面,我们采用了RTK(实时差分定位)测量仪进行打点,更为精确地获得了小韩庄遗址的高度、长宽数据,对小韩庄遗址的四至范围有了更清晰的界定,为后续的平面示意图、本体分布示意图的绘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设备革新也是此次西青区“四普”工作中的一大亮点。宋立介绍,工作队依托现代科技装备,实现了数据采集精度和效率的大幅提升。普查中,北斗定位仪智能采集终端成为测定不可移动文物本体边界坐标的得力助手,配合RTK测量仪与网络互动地图坐标对比分析,精准度远超“二普”时的手持GPS(全球定位系统)测绘仪,文物本体边界坐标更为精准。

  在建筑数据测量方面,红外测距仪与RTK测量仪协同作业,获取的高度、长宽数据更加精确。同时,无人机与相机的加入,全方位记录了不可移动文物的现状与周边环境。

  “新技术、新设备的运用,不仅提高了普查数据的精准程度,也扩充了研究成果,为后续的研究与保护利用提供了更多资料支撑。”宋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