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形成的独特文化形态,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多元的表现形式。从内涵上看,红色文化包括革命理想信念、艰苦奋斗精神、无私奉献品质等核心要素,体现了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和精神品格。在表现形式上,红色文化通过革命遗址、文物文献、文艺作品等多种载体得以传承和弘扬。
红色文化蕴含着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教育价值。在新时代背景下,红色文化更彰显出独特的现实意义。一方面,红色文化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丰厚滋养。革命先辈们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理想信念、价值追求和道德情操,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都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宝贵资源。这些精神财富通过思政教育的创造性转化,能够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另一方面,红色文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红色文化中蕴含的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意识和艰苦奋斗作风,仍然是激励人们奋勇前进的重要力量。这些精神财富既传承了革命年代的红色基因,又孕育了新的时代内涵,成为鼓舞人们攻坚克难、开拓创新的精神支柱。通过思政教育将这些精神财富传递给青年一代,能够培养他们的历史使命感和时代责任感,增强实现民族复兴的精神力量。
当前,红色文化在思政教育中的应用呈现出多元化态势。许多学校通过开设红色文化课程、组织参观革命遗址等方式,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教育体系。一些地区还建立了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开发了数字化教学资源,为思政教育提供了丰富素材。这些实践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思政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取得了积极成效。
然而,红色文化在思政教育中的应用仍面临诸多问题与挑战。加快推进红色文化在思政教育中的传承与发展成为重中之重,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创新教育理念,构建系统化教育体系。推进红色文化教育必须首先实现教育理念的创新突破。要树立“大历史观”教育理念,将红色文化置于中华民族文明史、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的三重维度中解读,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历史认知框架。同时,需要构建系统化教育框架,实现红色文化教育与其他思政教育内容的有机融合,形成相互支撑、协同发力的教育体系。要遵循教育规律,根据不同教育对象的认知特点和接受能力,设计差异化的教育目标和内容,形成循序渐进的教育链条。在教育实施过程中,应当注重知行合一,将理论认知与情感认同、实践体悟紧密结合,避免教育过程的碎片化和表面化。教育理念的创新还要突破校园围墙,将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有效衔接,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红色文化教育生态。
第二,革新教学方法,增强教育感染力。教学方法的革新是提升红色文化教育实效的关键。要突破单向灌输的传统模式,构建互动参与式的教学新范式。教师应当善于创设教育情境,通过具象化的历史场景还原和生动化的故事讲述,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要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红色文化背后的精神实质和价值内涵,培养其历史思维和批判能力。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为教学方法创新提供了新的可能,要合理利用数字化手段,拓展红色文化教育的呈现方式和传播渠道。同时,要重视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通过实地考察、情景体验等方式,深化学生对红色文化的理解和认同。教学方法的革新既要保持红色文化教育的严肃性和思想性,又要适应新时代受教育者的认知特点和接受习惯。
第三,整合教育资源,构建协同育人格局。红色文化教育的深入开展需要整合各类教育资源,形成教育合力。要打破资源壁垒,促进红色文化资源的系统化整合和集约化利用。校地合作是实现资源共享的重要途径,要通过机制创新打通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通道。区域协作是优化资源配置的有效方式,要建立跨区域的红色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要特别关注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的问题,通过多种方式促进教育资源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社会力量的参与能够丰富红色文化教育的形式和内容,要建立健全社会力量参与红色文化教育的激励机制和规范体系。家庭教育的配合对红色文化教育成效具有重要影响,要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形成家校社协同育人的良好局面。
第四,完善评价机制,确保教育实效。科学完善的评价机制是红色文化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要构建多维度的评价指标体系,全面反映红色文化教育的实际成效。评价内容应当涵盖认知、情感、行为等多个层面,避免简单化的知识考核。评价方式要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通过多样化的评价手段获取全面客观的评估结果。要将评价结果作为改进工作和优化决策的重要依据。要建立评价反馈机制,形成评价—反馈—改进的工作闭环。评价机制的完善需要处理好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的关系,既要重视可量化的指标,也要关注难以量化的教育效果。
红色文化在思政教育中的传承与发展是一项需要持续深化的重要课题。在新时代背景下,广大教育工作者应当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将红色基因传承融入立德树人全过程。
(作者为天津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