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6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天津日报

铁锅里的烽火岁月(图)

日期:08-28
字号:
版面:第12版:文艺周刊       上一篇    下一篇

于春林 题图 张宇尘

  太阳落山了,我站在家乡的土地上,望着浑圆的落日,晚霞映红了天边,映红了山峦,也映红了家乡的土地。

  我的家乡在辽西北一个安静的小山村,我的爷爷是一个厨子,在当地小有名气,十里八村的人家里摆席都会来找爷爷去做灶厨。爷爷有一双巧手,灶台上,他左手握着祖传的桑木锅铲,右手虽缺了根小指,但并不影响他的好厨艺,用不了多久,准保能做出香味四溢的饭菜来。

  爷爷的小手指是在1937年冬天给抗联战士送饭时冻掉的。那年冬天,家乡格外寒冷,一场大雪过后,土地被大雪覆盖。多日来,人们自发组织起来,偷偷地给山里的抗联战士送饭。爷爷是有名的厨子,送饭自然少不了他。

  乡亲们都配合爷爷,送来面粉和蔬菜,一张张经爷爷手烙出的大饼又薄又香,再配上乡亲们自己家种的大白菜熬的汤。没想到,有一次送饭时,由于天气太冷,爷爷又没有手套,拎着饭的小指头长时间勒着,导致血液不流通,冻得没了知觉,最后竟被冻掉了。

  1943年深秋,一天晌午,三个穿灰布军装的陌生人来到我家,蹲在灶台边啃饼子,其中一个精瘦汉子突然对爷爷说:“老哥,听说您能用榆钱儿做出肉味儿?”后来才知道,那人便是抗联战士的侦察连长。三天后,我家就成了“抗日联络站”。

  最惊险的是那年腊八,日军小队长带人来村子里要吃席,硬是逼着爷爷做红烧肉。爷爷强压着心中的怒火,知道和他们硬来不会有好结果,于是,眉头一皱,计上心来。爷爷在红烧肉里多加了把芥末,辣得鬼子们直灌清酒,趁着他们醉醺醺划拳时,给后院地窖里的9名伤员都送了肉汤。奶奶说那晚爷爷的棉袄都被冷汗浸透了,因为灶台底下就埋着抗联战士的步枪。

  有一次,日本鬼子大“扫荡”,鬼子把全村人赶到打谷场,逼问粮食藏在哪儿。鬼子在四周架起了机关枪,如果没有人说出粮食的下落,全村人都有生命危险。村民们面面相觑,不知道如何是好,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爷爷突然抡起炒菜的铁勺砸向日本兵,村民们趁机一拥而上。勺柄上那深深的牙印,就是爷爷被按在地上时咬出来的。后来幸亏抗联战士及时赶来救援,用爷爷做饭的那口铁锅给乡亲们熬了顿野菜粥。

  抗战胜利那天,爷爷用珍藏的最后半碗白面,给全村烙了73张荷叶饼。铁锅烧得通红,饼子上的焦痕拼出了“胜利”两个字。全村人齐聚在我家,围着爷爷像过年似的又唱又跳。

  后来爷爷走了,全村人为他送葬,奶奶还特意把爷爷用了大半辈子的那把桑木锅铲跟爷爷埋在了一起。奶奶抹着眼泪说,他这辈子喂饱过上百位抗联战士,也送走过许多抗联烈士,值了。

  听着母亲深情的讲述,我仿佛看见爷爷站在灶台前,用缺指的手掌摩挲着锅沿说:“大饼烙好了,该出锅了。”铁锅泛着油光,桑木锅铲浸透了岁月的血汗,那上面映照过的,何止是人间烟火、岁月艰难,更有着一名普通中国人骨子里的爱国情怀。

  本版题图  张宇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