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姜凝
在天津外国语大学的校园里,常常能见到一名高个子、卷发的外国青年用流利的中文与师生热烈交谈。他是来自埃及的留学生丘山(中文名)。从尼罗河畔到渤海之滨,丘山用接触中文以来的4年时间书写了一段文明互鉴的青春故事,也成为汉语教育在上合组织国家绽放光彩、促进民心相通的生动注脚。
会点茶、可主持、能写书法……在天津外国语大学国际中文教育专业求学两年,如今的丘山,不仅能够用汉语与中国人畅谈,还入乡随俗,很快融入了天津这片土地,在学校举办的许多活动中表现突出。
“在埃及有很多中国企业,中埃两国互联互通友好交往带来了很多益处,学好汉语、了解中国文化对未来自身的发展会有很大帮助,所以我们都喜欢学习中文,我也怀揣梦想来到天津读书。”丘山告诉记者,他2021年开始在当地孔子学院学习中文,去年秋季来天津读大一。在学习中文的过程中,他对中国传统文化格外感兴趣,喜欢上了京剧、点茶、书法、武术,更爱上了飞速发展的中国。
“丘山的中文很好,天津话也说得不错,对津派文化很感兴趣。”天津外国语大学国际教育学院留学生办公室主任李朋说,“除了课堂所学,他还很愿意深入本地生活。”
丘山说,为了快速提高中文水平,他把学习汉语和了解中国文化融入生活中。“我经常到学校附近的公园、街上和人们聊天,无论问路还是咨询问题,大家对我都很热情,很耐心地帮我。天津这座城市给我的感觉很舒服,像家一样。天津话也很有意思。”丘山举例说,在这里,他学会称呼无论多大年龄的女性为“姐姐”、年龄较大的男性为“伯伯”,夸人幽默则是“倍儿哏儿”,也喜欢上了煎饼果子等本地美食。
“丘山平时非常积极主动去了解语言知识,他经常会把自己拍摄的记录留学生活视频拿给我们看,寻求指导。”丘山读大一时的任课教师和班导师、天津外国语大学国际教育学院进修通识系主任杨少芳也对丘山的好学、乐于深入了解天津印象十分深刻,在帮他备战“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时,还特别为他设计了展示天津方言的环节。
“我会经常把自己体验多元中国文化的感受发布在自己国外的社交媒体平台上,分享自己在天津的所见所闻给亲朋好友,并希望利用所学知识帮助更多本国年轻人认识中国、了解中国。”丘山说,随着中国经济在全球经济中的分量越来越重、影响力越来越大,现在很多埃及年轻人为了找份好工作而去学中文,他也希望把天津乃至中国的独特文化魅力向更多国家展示,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
谈及毕业后的打算,丘山表示想回到家乡从事外贸工作,搭建促进中埃经贸往来的桥梁。令他高兴的是,周围有不少埃及青年在他的带动下积极学习中文,也准备到中国开启追梦之旅。
2025年上海合作组织峰会即将在天津举行,丘山对此充满期待:“希望将来能有更多埃及青年像我一样,通过上合组织的广阔平台,到中国学习和交流,促进两国之间的友好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