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五育融合”
引领师范生实践教学高质量发展
日期:08-27
唐春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程度不断提升,教师教育体系由封闭、单一走向开放、多元。《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提出“创新师德教育方式,通过榜样引领、情景体验、实践教育、师生互动等形式,激发教师涵养师德的内生动力”“实施高素质教师人才培育计划”“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师德修养、教育教学能力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建设显著加强,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明显提升”。可见,“涵养师德”“高素质”“高教育教学水平”成为衡量教师的质量标准。然而,当前卓越教师资源相对缺乏且分布不均衡,对高等师范院校的师范生实践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五育融合”是一种育人方式,是在育人过程中,将德智体美劳进行有机渗透和融入,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五育融合”是对“五育并举”的进一步演进、丰富,它不但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更强调“五育”的整体性、贯穿性和融合性,是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和有关重大政策的需要,是遵循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促进青少年学生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解决学校“教育拥挤”“课程拥挤”现实问题的紧迫需要。以“五育融合”为引领的师范生实践教学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推进。
一是实践教学目标的融合。实践教学目标不能只聚焦师范生教育教学实践操作能力,而应将德智体美劳均衡发展的“整全”培养目标贯穿其中。一方面,应强调目标的整体性。即以实践教学为载体并视其为动态平衡的有机整体,建立起“五育”共生关系,将德智体美劳的目标有机融入实践教学框架,打破“五育”相互割裂的状态,在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评价中体现“五育”的动态交互、内在关联与协同共生。另一方面,应强调目标的全面性。即实践教学目标需涵盖师范生发展的所有领域,覆盖“五育”的所有维度,避免“重智育轻美育”“重理论轻实践”,以“五育融合”的课程体系、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家校社”凝聚合力的教育生态促进师范生在身与心、情与理、德与才、个性与社会性等方面均衡发展。再次,应强调目标的可持续性。即将师范生职前发展与职后发展有机结合,既达到当前国家提出的培养“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也为他们未来成为具有终身学习与自主发展能力的卓越教师提供更多机会,以满足社会对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的共同期待。
二是实践教学内容的融合。在实践教学内容中,应整合德智体美劳“五育”教学内容,通过系统化设计,构建多元、融通的实践课程体系,以知识的建构与反思促进能力的生成与提升。首先,应注重教学内容的系统性。通过树立教育信念,巩固教育知识,强化教学技能,锤炼心理韧性,构建“价值引领,知识内化,技能提升,品格塑造”的渐进式培养路径,使单一技能培养转向综合素质培养,使师范生在实践过程中完成“学生”到“教师”的身份认同、认知转变与能力跃升。这既能丰富实践教学的内涵,也能扩展实践教学的外延。其次,应注重教学内容的生态性。实践教学的动态性、情景性、复杂性决定其教学内容必须打破传统“预设式”教学框架,使教学内容随实践场景变化进而不断调整优化,让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相互渗透。再次,应注重教学内容的贯通性。将“三习”贯穿师范生实践教学全学程,使教学内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教学方式循序渐进、逐步衔接。让师范生在教育见习阶段充分进行教育认知与体验,在教育实习阶段逐步完成能力内化与生成,在教育研习阶段全面实现知识巩固与反思。每一阶段除关注教学能力外,重点突出师德师风养成性教育、教师职业态度与情怀培养、教师心理健康与自我成长教育,以分层设计、递进教学、素养融合的方式促进师范生教育教学综合能力提升。
三是实践教学模式的融合。实践教学模式应以培养“整全人”为目标,从传统分散性、阶段化培养转向衔接化、贯通性培养,从传统技能训练模式转向跨学科融合教学模式,从学校单一教学场景转向学校、社区、城乡以及虚拟教学平台等多元教学场景。从逻辑上看,这是一种递进式、螺旋式能力提升的培养过程。具体而言,一方面,应将教学视频、案例分析、微格教学、模拟课堂、现场传授等教学形式贯穿于师范生实践教学的各个阶段,既有实验室虚拟课堂教学,也有远程观摩互动教学,还有实践基地现场教学,拓展实践场域,融合教学方式,打好实践教学组合拳。另一方面,应为师范生创设与名师对话机会,使他们在交流中切实感受名师的教学智慧,找到职业生涯中的重要影响他人。再次,应搭建多元协同实践平台,将学校、社区、网络的教育力量深度融合,建立实践教学共同体,使实践教学实现从“技能本位”到“素养本位”、从“孤立式育人”到“融合式育人”的范式转型。
【作者为唐春,重庆师范大学。本文系重庆市教育委员会2022年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五育融合背景下师范生实践教学质量标准及监控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22072)、重庆市高等教育学会2024年“新时代普通高校优秀教务处”专项课题“人工智能与教师教育实践教学的融合发展研究:理论构建与应用探索”(项目编号:cqgj25zx11c)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