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7
星期五
当前报纸名称:天津日报

“大思政课”视域下红色资源融入
高校思政理论课的实践路向

日期:08-27
字号:
版面:第11版:天津教育       上一篇    下一篇

李浩

  新时代背景下,“大思政课”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其具有开放性、实践性、时代性等特点,可推动高校思政教育从“小课堂”走向“大社会”。红色资源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物质载体,是中国共产党人英勇奋斗的历史见证,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理想信念、价值追求和使命担当,为“大思政课”提供了鲜活教材。因此,探讨“大思政课”视域下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的具体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能够实现从“知识传授”到“价值塑造”的跃升,为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改革提供参考借鉴。 

  理念革新:构建“价值引领—情感共鸣—实践转化”的融合逻辑 

  “大思政课”要求突破传统的时空限制,拓展教学内容,实现育人理念的升华。将红色资源融入思政理论课,需打破“史料堆砌”“故事宣讲”等浅层模式,具体可采取以下措施。其一,坚持价值引领。红色资源包含着丰富的精神内涵,如“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等,在教学中可以将红色资源与思政理论知识点精准对接,以价值层面的深度关联加深学生对红色精神的理解。其二,激发情感共鸣。推动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需要采用沉浸式叙事方法,通过还原相关历史场景、讲述人物故事、挖掘细节片段,有效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推动红色资源从“历史符号”变为“精神养分”,让思政课从“入耳”走向“入心”。其三,推动实践转化。“大思政课”的生命力在于实践,高校开展思政教育需要引导学生将红色精神转化为行动自觉,鼓励学生“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让红色资源成为驱动学生成长的精神动力。 

  内容重构:打造“经典传承—时代解读—地域联动”的课程体系 

  “大思政课”建设背景下,思政教育内容需兼顾历史性与时代性、普遍性与特殊性。推动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思政理论课,需突破传统的“一本教材讲到底”的局限,让红色资源“活”起来。一方面,需对红色历史地标、重大历史事件、伟大英雄人物等经典红色资源进行系统梳理、精准嵌入,以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让红色资源成为理论阐释的例证。另一方面,需赋予红色资源新的时代内涵。教师需立足新时代语境,挖掘红色资源的当代价值,如将“红船精神”与中国式现代化有机结合,阐释“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引导学生自立自强。除此之外,还需激活本土教育资源。每个地区都拥有独特的红色记忆,可以挖掘地域红色资源,构建“校本化”教学内容。例如,广西高校可依托百色起义、湘江战役等,讲述坚定理想、不屈不挠、不怕牺牲的故事,让思政课从“远方的故事”变为“身边的教材”。 

  方法创新:探索“线上赋能—场景体验—实践浸润”的教学模式 

  “大思政课”背景下,传统“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时代需求,信息技术的发展为高校创新思政教育模式提供了可能,可让学生从“被动接收”转变为“主动参与”。其一,利用线上赋能,打破时空限制。发挥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技术作用,还原革命场景,让学生“穿越”历史,感受红军长征爬雪山、过草地的艰辛;制作微视频、动漫等,将“飞夺泸定桥”“四渡赤水”等经典历史事件转化为生动具体的视听故事,让红色资源“触手可及”,提高红色教育的吸引力。其二,打造场景体验,强化感官冲击。发挥红色遗址、纪念馆、博物馆等场域作用,将思政课“搬”到红色现场,如在中共一大会址向学生讲授“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在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园开展“缅怀先烈、传承信仰”主题祭扫活动;在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纪念馆开展“新时代科技报国”专题演讲,让学生在历史场景中产生情感共鸣,深化价值认同。其三,借助实践浸润,促进知行统一。组织学生走进中小学、社区,讲述红色故事,开展文化宣讲,鼓励学生参与红色遗址保护志愿服务,在参与过程中传承历史,推进红色资源从书本走进生活。 

  广西科技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李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