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7
星期五
当前报纸名称:天津日报

以红色文化打造思政育人新路径的天津探索

日期:08-27
字号:
版面:第11版:天津教育       上一篇    下一篇

魏丽华

  在新时代思政教育深化改革的浪潮中,天津以其深厚的红色底蕴和勇于创新的教育实践,正探索一条独具特色的育人新路径。这座城市镌刻着近代中国革命的深刻印记,蕴藏着李大钊“铁肩担道义”的豪情、觉悟社“革心、革新”的锐气、平津战役“29小时解放津城”的战略智慧。如何将这份独特的红色基因转化为新时代思政育人的澎湃动力?天津的答案在于以红色文化为核心、以数字赋能为特色,构建起一条具有示范意义的思政育人天津路径。 

  解码津门底蕴:多维激活红色育人基因 

  天津红色资源的育人价值绝非抽象的符号陈列,而在于构建起立体化、多维度、沉浸式的育人图谱。在觉悟社旧址,依托沉浸式剧场,青年学子得以“穿越”时空,亲身感受百年前那“革心、革新”的破茧勇气与思想交锋的灼热温度。盘山烈士陵园苍松翠柏间的实景微党课,让“舍生取义”的崇高精神在肃穆的自然与人文景观中具象呈现,直抵心灵深处。红色微话剧让革命先驱的艺术形象更好地展现在舞台上,使其音容笑貌与思想光辉“活”在当下,完成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思政课本剧”的倾情演绎与“大学生讲革命文物”实地演讲的沉浸式体验,可让青年学子在角色代入中,体悟那份“择一事终一生”的传承与坚守。当青年指尖轻触文物沧桑的纹路,讲述的不仅是一件革命文物,更是在触摸历史的温度中,理解何为真正的使命与承诺。这种多维融合的转化方式,可成功将静态的馆藏资源转化为充满生机的动态育人场域,使红色文化真正可感知、可体悟、可传承。 

  贯通职教血脉:红色精神熔铸时代工匠 

  作为全国职业教育的高地,天津思政育人路径的重要突破,在于将红色精神谱系的核心内涵与现代职业素养进行了创造性融合与深度浸润。在天津职业教育的思政课堂上,“李大钊与天津工人运动”等本土化案例教学,可将革命先辈坚定的理想信念与脚踏实地的奋斗精神,内化为新时代工匠所必需的敬业品质与责任担当。独具匠心的“红色文化工匠课”,将觉悟社敢于突破、勇于创新的革新意识,巧妙融入专业技能训练环节。机床轰鸣的操作间、劈波斩浪的船舶驾驶台,由此成为传承红色基因、培育工匠精神的新阵地。精心设计的时代足迹、总理风范、平津战役、小楼春秋、蓟州烽火、星火燎原等6条红色资源体验线路,有机串联起觉悟社、中共中央北方局旧址等星罗棋布的革命地标,使青年学子在丈量城市历史的足迹中,能深刻感悟其精神脉络的赓续与城市品格的熔铸。 

  将丰厚的红色文化资源切实转化为职教育人的独特优势,关键在于紧扣“地域性”与“职教性”双核,既要深挖地方特色资源富矿,更要精准对接现代职业素养的核心需求。红色文化育人绝非简单的历史知识灌输,而要以创新的模式唤醒沉睡的精神基因,使其成为塑造新时代大国工匠灵魂的深层滋养。随着“大学生讲红色文物”“行走的思政课”等品牌活动的蓬勃开展,这条红色育人的“天津路径”必将在文化育人的广阔天地中贡献出独树一帜的津派智慧。 

  构建协同生态:多元联动筑牢育人共同体 

  红色文化育人效能的深度释放,离不开家校社等多方力量的协同灌溉。天津创新性地汇集学校、家庭、教育科研机构、社会等多方力量,构建家校社三方协同发力、同向同行的“大思政”育人格局。政府层面统筹规划,系统建设革命遗址教育基地网络,夯实资源供给底盘;高校发挥主体作用,开发系列特色课程体系,将丰富的红色场馆资源转化为生动立体的教学现场;以天津港集团为代表的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将红色精神具象化为可操作、可评价的岗位素养标准;天津品牌“社区‘五爱’教育阵地”拓展社会教育资源,联合家校社协同育人。这种协同机制打破了壁垒,使红色教育真正实现了从“单点发力”向“系统集成”的深刻转变。 

  数字赋能未来:技术引擎驱动育人范式跃升 

  面对数字时代青年的认知特点与学习习惯,天津以前瞻性的姿态拥抱技术变革浪潮。数字技术让红色历史可感知、可参与,推动思政育人从单向传播转为双向互动,为红色育人注入了新时代的活力。 

  平津战役纪念馆的多维演示,将历史影像、动态实景造型等结合起来,通过舞美灯光音响全方位渲染,还原了天津攻坚战、新保安战役等关键场景。“数字一大?初心之旅”大空间VR沉浸式体验项目通过数字化虚拟现实技术,赋能红色文化资源,高度还原了中共一大会址等红色地标,旨在让更多青年人以更加生动、直观的方式感受红色文化的魅力。天津大学上线张太雷精神情境教学基地云端展厅,这座云端展厅运用三维建模、VR全景等数字技术,将其多年积累的张太雷研究史料和实体展厅展览成果转化为了可交互的沉浸式体验。津沽大地通过数字技术将尘封的历史场景转化为可交互、可探索的“活教材”,大大提升了育人的吸引力与感染力。技术在此过程中已超越了简单的呈现手段,成为重构育人内在逻辑的重要变量,为思政育人在虚拟与现实交融的边界开辟了新空间。面向未来,在津沽大地上,数字技术将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进一步激活红色文化的时代生命力,为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能工巧匠与大器之才提供不竭的澎湃力量。 

  天津职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魏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