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向慧
非遗是活态的文化,蕴含着经济增长的潜能。
徽派民居与荷塘相映成趣,非遗高跷的鼓点与新创村歌和鸣。北辰区双口镇前丁庄村,这个曾以传统农业为主的村庄,通过“非遗文化传承链+电商产业价值链”协同发展,蹚出乡村振兴新路子。在村党总支书记曹晋的直播间里,一款画着“非遗农民画”的篮球引发抢购热潮。“非遗农民画遇上体育器材,让传统文化‘活’在当下!”随着助理的中英文双语切换解说,这款“非遗潮品”首播即售出五十余个。作为北辰区区级非遗项目,农民画代表性传承人丰爱东将双口镇风土人情凝于笔端,与三力伟业联合设计的篮球、帆布包等文创产品,通过电商平台走进千家万户。
非遗工坊,是依托非遗技艺建立经营和生产场所,能够发挥保护传承与促进经济的双重功效。白氏传统首饰修复与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李靖也把非遗工坊开进了前丁庄村,不但丰富了该村的旅游业态,还吸引了不少大学生前来争当非遗守护者。在西青区赤龙南街道创富工坊里,非遗掐丝、剪纸、书法文创等传统工艺品在生活平台销售,创收四十余万元;武清区崔黄口镇幌刘庄村的制作工坊中,马氏花丝镶嵌技艺与汉服文化、现代婚礼相结合,“老古董”变身年轻人喜爱的饰品……非遗工坊汇聚众智众力,将“单打独斗”的个体聚拢到一起,实现“抱团发展”。
以守正创新的原则进行传承发展,使得非遗技艺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旅游休闲融为一体,且相得益彰,这是延续和焕发非遗活力的要义所在。非遗的活力不仅在于能够融入生活、活在当下,更因为有年轻人的参与而生机勃勃,年轻人在坚守其本的基础上,以新理解和新诠释让非遗与现代生活更好融合。非遗工坊一头连着非遗技艺的传承保护,另一头连着消费者和游客的需求。通过生产出符合现代生活方式和审美品位的产品,既走进千家万户,又保持原汁原味,非遗工坊实现了非遗技艺的活化利用和活态传承。
创新发展是非遗工坊的驱动力量。非遗工坊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对消费者品味、旨趣的精准把握和及时满足。一方面,产品创新是非遗工坊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前提和基础。非遗工坊需要将非遗技艺进行整理和调配,创造出符合现代人审美喜好、消费习惯的新产品。譬如,符合现代人健康喜好的产品、契合“国潮风”审美的产品等。另一方面,服务创新是非遗工坊扩大影响力和传播力的动能。通过将个性化、互动式的服务理念融入非遗技艺产品,能够实现传统技艺的现代转型。譬如,以电商直播推介非遗工坊产品,为消费者提供现场预订、个性化定制等创新服务,提高非遗工坊的知名度和消费黏性。
产业融合是非遗工坊的广阔前景。非遗工坊的“小支点”能够撬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杠杆”。在乡村振兴、文旅融合过程中,多地围绕非遗工坊由点到线、由线到面进行产业布局,发展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和网红景点。因而,在非遗工坊的发展过程中,应坚持大市场、大格局的思路。一方面,通过将非遗技艺与景区、商圈、电商融合,使非遗工坊以活态传承激发非遗的新活力。另一方面,将非遗工坊发展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乡村振兴总体布局,放大非遗工坊的辐射力和传播力,使非遗技艺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
(作者系天津社会科学院舆情研究所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