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同学们:
9月初,我有幸参与了中华环保基金会组织的喜马拉雅生物多样性考察。在西藏色季拉山的高原之上,我亲眼见到了塔黄、红景天等珍稀植物——它们在高寒缺氧的环境里扎根生长,每一片叶片都透着对生命的执着。同行的植物专家叮嘱我们“不带来、不带走”:“不带来”是不让任何垃圾惊扰这片净土;“不带走”则是守护高原脆弱的生态平衡——若每个人都取走一株植物,这片土地上的生命链便会悄悄断裂。
高原登山充满挑战,当天我的血氧饱和度低,头痛的感觉时刻都在。可当看到塔黄厚实的叶片,听专家讲起红景天如何适应极端气候时,我忽然懂了“直观学习”的意义——书本上的“生物多样性”不再是抽象的词汇,而是眼前这些鲜活的生命,那一刻,所有的不适都变得值得。
喜马拉雅山脉是地球第三极的生态屏障,是无数珍稀动植物的家园,更是全人类共同的自然遗产。我们站在它面前,最先学会的就是敬畏。
可就在上周,我看到了“喜马拉雅放烟花”的新闻,震惊又心痛。正因踏上过那片土地,更加清楚高原的生态有多脆弱,一点儿火星可能就会灼伤植被,一次人为干扰可能会让动物远离栖息地。这件事更该成为我们所有人的警示:对自然的轻视,终会留下伤痕。
不知道同学们对生物多样性的了解有多少?是课本里关于生态链的图解,还是动物园里见过的珍稀动物?其实它离我们并不远:校园里的一棵古树、操场边的一片草地,甚至雨后墙角的青苔,都是生物多样性的一部分。而像喜马拉雅这样的生态“宝库”,更需要我们用行动去守护。
地球从不是人类独自的居所,而是所有生命共有的家园。每一份对自然的敬畏,对生态的守护,都是在为自己、为未来留住更多生机。
颖子姐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