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低碳转型浪潮中,油气公司通过战略并购快速布局新能源领域核心资产。国际能源署数据显示,全球前十大油气公司新能源资产占比已从2020年的8%升至2024年的19%,预计2030年将达到25%。油气公司跨界并购可再生能源成为推动能源行业转型发展的重要力量。
并购策略
虽然国际油气公司能源转型均进入加速阶段,但转型路径和措施选择方面仍有差异。
欧洲石油公司采取较激进的能源转型策略,构建多元化新能源版图。以bp、壳牌、道达尔能源为代表的欧洲企业通过高频次并购交易加速布局光伏、陆上和海上风电、氢能和储能等业务,可再生能源项目目标收益率较传统业务低5%以上。2000年~2024年,仅这3家公司完成的可再生能源并购交易数量就占全球油气企业并购新能源总量的11.6%,交易金额占比更高达34.98%。在推进战略转型的同时,各公司一方面通过回购和分红提振资本市场,保障融资渠道畅通;另一方面动态调整业务组合,在传统油气与新能源业务间建立现金流平衡机制,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加速向综合能源服务商转型。
相比之下,美国石油公司则采取更审慎的能源转型策略,通过投资并购实现重碳业务的低碳化升级。以埃克森美孚、雪佛龙和康菲石油为代表的美国能源巨头,近年来持续加码CCUS、供应链脱碳等关键领域的投资并购。如2024年埃克森美孚以49亿美元收购CCUS解决方案开发商Denbury,强化了其在二氧化碳运输和封存方面的基础设施优势,为规模化部署CCUS项目奠定了基础。这种以CCUS等脱碳技术为核心的投资并购策略,既能更好地利用油气行业在地质勘探、工程作业等领域的技术和资源优势,又能通过资本运作加速现有业务的低碳化转型,在能源变革中开辟了新的价值增长点。
管理实践
从跨界新能源的战略实践看,油气企业对新能源业务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如设立新能源业务板块、提高新能源业务管理层级,从而提升新能源业务的决策等级、扩大管理权限。一方面缩短了决策链条,便于快速响应技术迭代下的市场需求,在新业务领域获取竞争先机;另一方面,独立的业务单元有利于集中资源,通过专业化运营快速提升市场竞争力。
bp2020年初组建天然气与低碳能源板块,整合分散的能源团队,发展脱碳技术、氢气和CCUS等新业务。2024年4月,将4个业务板块简化为3个,包括天然气和低碳能源,核心管理职能部门从4个增至6个,包括战略、可持续性等。
埃尼公司2020年6月组建自然资源板块和能源进化板块。其中,自然资源板块聚焦油气生产、天然气中游和CCUS等业务;能源进化板块着重发展电力、炼化业务,为终端客户提供低碳能源产品组合。
壳牌2023年7月将4个业务板块简化为3个,将可再生能源和能源解决方案业务与下游业务合并,组建下游和能源解决方案板块,涵盖氢、CCUS商业化、碳交易等业务。
道达尔能源2017年成立天然气、可再生能源和电力部门,挖掘协同发展潜力,并通过旗下风投公司持续投资储能、太阳能、能源管理技术等领域。
埃克森美孚2021年成立的低碳解决方案部门是其近年来战略转型的核心,主要布局CCS(碳捕集与封存)、锂电与新能源材料、氢能与氨等领域。
雪佛龙侧重于将CCS与已有业务融合发展,主要由风投基金管理可再生能源业务。
跨界挑战
如何平衡能源安全和低碳转型目标是核心挑战。在全球经济增长预期欠佳、市场波动加剧和供应链持续被扰动的背景下,可再生能源领域的投资热度有所下降。随着天然气等过渡燃料的战略价值逐步凸显,市场对其投资兴趣逐渐恢复。国际能源署数据显示,虽然可再生能源应用规模不断扩大,但化石燃料在全球能源结构中的主导地位仍未改变,能源转型任务仍然艰巨。
可再生能源区域发展不均将影响整体目标的实现。当前,可再生能源投资呈现明显的地域集中特征,发达经济体与中国占全球85%的投资份额,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投资占比相对较低。区域性投资失衡不仅制约发展中国家的能源转型进程,而且将影响全球低碳转型资本的流动。由于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可再生能源投资环境不成熟,国际资本倾向于流向政策稳定、基础设施完善的发达经济体,将进一步拉大不同地区在可再生能源技术、产业规模和减排能力上的差距。
全球可再生能源领域的资本流动呈现区域内循环特征,影响能源转型的整体推进。从跨界并购的资金流向来看,各地区可再生能源项目的资本来源具有较强的本地化属性,发展中国家尤为突出。以中国为例,可再生能源项目超过90%的资金来自国内,资本在海外市场的配置比例相对有限。
可再生能源技术的不确定性是油气企业跨界新能源的关键瓶颈。首先,可再生能源技术易受环境条件影响,技术性能不稳定,企业担心维护成本过高、与现有能源网络整合复杂,决策时比较慎重。其次,可再生能源技术的长期可靠性及综合性能指标仍待验证,项目回报率可能影响企业整体回报水平,导致部分新能源项目难以上线。